唐代丝绸纹样
篇一:《试论唐代染织纹样设计艺术》
中国染织纹样史
——试论唐代染织纹样设计艺术
一、概括
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文化表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艺术
代表引领那个时代的艺术潮流,而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染织工艺
高度发达的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一般又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开过带睿宗先天
(618-712年)为初唐,自玄宗开元到代宗永泰(713-765年)为盛唐,自代宗大历到宪
宗元和(766-820年)为中唐,自穆宗长庆到唐朝灭亡(821-907)为晚唐。随着手工业的
发达和科学的进步,陶瓷生产呈现出新的局面。染织纹样装饰艺术的发展也开始进入了成
熟阶段。
二、发展条件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
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
业。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
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
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
大唐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吸取容纳诸多异域风采,与外来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并
趋于一体化,唐王朝成为国内各个民族遗迹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当时的艺术家
们也喜欢表现外来题材还有外国的神和圣者,并吸收着他们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创作风格与
手法。唐代的图案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因其水平之高,与同时代的唐诗、
书法绘画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在交流中,染织工艺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影响到许多兄
弟民族染织工艺的发展,还影响到邻邦,特别是朝鲜,日本,印度和中亚各国,另一方面
有吸取了各个兄弟民族以及外来的营养,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民族形式,使染织工艺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
在社会思想方面,佛教仍居显著的重要地位,佛教莲花纹传入以后,很快就与中国这
种爱莲的审美倾向相结合并发展起来,而且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中国的传统陶
瓷艺术作品中体现最为突出。
但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有了太有,入世的思想战胜了过去出世的幻想注意,这就使{唐代丝绸纹样}.
得艺术更加现实主义化,一扫南北朝时期不统一,民族形式不强的面目。农业经济的高度{唐代丝绸纹样}.
发展,给染织工艺提供了原料等物质基础,促进了染织工艺的提高。
三、纹样特点
唐代纹样特点,主要概括为:丰富,肥硕,浓郁,艳丽。题材上,植物纹,动物纹,
几何纹形成了丝绸纹样的三大题材。艺术造型尚肥壮,如此时的宝相花,缠枝纹,卷草纹。
在发扬传统优秀的同时,吸收外来有益营养,这使得唐代丝绸纹样既是中国商周以来各个
时期艺术精华的汇总,又在整个外部世界具有最大的吸附力。善于运用对比色,色彩纯,
明度高,彩度明艳,表现出来的纹样特别艳丽。
唐代染织纹样在对汉代以来传统纹样的继承、发展,对外来纹样的吸收、融合的基
础上形成了新的形式,即以花鸟纹样为主体、以审美装饰为目的,面向自然和生活,描写
现实景象、歌舞伎乐、狩猎出行、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特别是对现实花卉的关注和描绘,
表明了人们在大唐盛世思想上的解放和审美情趣的转变,继而形成了唐代清新、活泼、华
美、流畅、亲切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和风格,在染织纹样装饰美术上展开了
一个新面貌。
四、唐代的纹样种类介绍
唐代染织纹样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联珠团窠纹
隋代开始传入中国,及受喜欢,在唐代的织物和壁画等装饰中较为常见。其纹样基
本骨骼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作用性骨骼,圆周饰联珠作边饰,圆心饰鸟或兽纹,圆外
的空间饰四向放射的宝相纹。中心纹样大多为对轴对称合适纹样,中央花草,两边为对
龙、对凤、对马、对狮等等。这种形式受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年至640年)的影响。
也可能是当时出口贸易适销的花样。盛行于北朝至唐代中期。
(二)宝相花纹
在唐代极为流行,它是由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传来的,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装饰纹样。
此时的宝相花纹,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
花的蓓蕾和叶子等自然素材,
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也是现实主义与浪
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它的灵感来自金属珠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三)瑞锦纹
由雪花的自然形态加工成多面放射对称的装饰形态,寓"瑞雪兆丰年"的吉祥含义。
(四)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
散花是唐代图案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组织形式,常常以牡丹、花卉、鸟蝶等组成自由
式花纹。取花叶的自然形做成对称形小簇花,作散点排立。无论圆形、菱形,各纹样都具
有独立的美感,组合排列起来和谐统一。
(五)穿枝花{唐代丝绸纹样}.
以波状线结构为基础,将花、花苞、枝叶、藤蔓组合成富丽缠绵的装饰纹样。流行
于唐、宋、明、清。也称唐草纹。
(六)鸟衔花草纹
多为鸾凤、孔雀、大雁、鹦鹉等禽鸟嘴中含着瑞草、璎珞、同心百结、花枝等,有
的作飞翔式,有的作栖立式。
(七)狩猎纹
作自由散列式或联珠团窠式。
(八)几何纹
有龟甲、双距、方棋、双胜、盘绦、如意等形式。隋唐时期纹样造型丰腴、主纹突出,
地部疏朗,常用对称构图,色彩鲜丽明快。至五代纹样渐趋写实细腻,如孟蜀时成都蜀锦
有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搭韵、铁梗襄荷等,这
些花式名称,宋代继续流行,并对明清时期织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常见的有万字、龟背、
棋哥、十字、间道等形式。
五、唐代染织纹样具体分析
(一)联珠鹿纹
此联珠鹿纹的纹样基本骨骼为平 排连续的圆形组成作{唐代丝绸纹样}.
用性骨骼,20个大联珠纹组成一个大圆圈,在中心纹样中布
以鹿纹,鹿的形象略有变形夸张,身体肥硕而四条腿很短,
呈行走状,昂首挺胸,颈系飘拂的绶带,头上的大角锋利,
身上装饰三个大圆
点,极其富有装饰性。
鹿的姿态从容不迫,
有唐朝大国风范。整
个鹿纹呈虚虚实实的视幻效果。
在设计上保留了鹿角美丽的部位,而对鹿身
则进行了装饰化的处理。使得动物纹样在平面化
的基础上,根据自然形象的纹理特征,添加不同
的装饰纹样,使纹样形象更为活泼、流畅。情与
色彩由米黄作地色,深蓝作鹿纹配以白色联
珠,再以淡绿点缀,显得古朴而鲜明。
由于“鹿”与“禄”相同谐音,象征高官厚
禄,因此古人多把鹿作为吉祥图案。
景的神趣浓缩,具有意象化倾向。
(二)宝相纹
左图为敦煌出土的宝相纹花砖。花砖的造型别
致、图案优美、质量完好,足以显示出唐代的制
砖技术和花砖工艺达到了敦煌历史上的最高水
水。说明了宝相纹的流行,反映出当时特色鲜明
的唐代风格。
此牡丹花图案以写实造型为主,多选取正面俯视
的角度来表现,中心为圆盘状的花蕊,花瓣向四
周均匀的呈多层放射状排列,造型更加饱满。花
瓣多层次的排列,使图案具有雍容华丽的美感。
宝相花纹大气华丽,复杂但是不失节奏,色调瑰
丽不跳跃。不论用于服饰纹样还是瓷器上,都可作为艺术品欣赏。
宝相花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是将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作变形
的艺术处理,使之趋于图案化、程式化。
宝相花纹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平面团形,以8片平展的莲瓣构成花头,莲瓣尖端
呈五曲形,各瓣内又填饰三曲小莲瓣,花心由8个小圆珠和8瓣小花组成;多见于唐三彩{唐代丝绸纹样}.
器上,典型器如上海博物馆藏三彩宝相花纹盘。另一种是立面层叠形,以层层绽开的半侧
面勾莲瓣构成;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影青暗花缠
枝宝相花纹碗、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碗等。
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也是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它的灵感来自金属珠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宋代丝绸文化
摘要:丝绸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标志,也是艺术的一种展现形式。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的风气,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因此丝绸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与普及。宋代丝绸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面貌,也丰富了纺织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对文学,书法,服饰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宋代丝绸,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也对现代纺织技术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宋代,丝绸,缂丝,花鸟纹
两宋前后存在约三百余年,先后与辽金元等对峙,疆域与唐朝相比大为缩小,军事实力也不强。但是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手工业发达,推动了丝绸技术的发展。宋代丝绸的社会需求庞大,因此官营的织造机构规模巨大,代表了丝绸生产的最高水准。设立的机构有绫锦院,染院,文思院等,工匠人数和织机数量众多。据淳熙十四年(1187)四月七日的报告“文思院言一岁约织绫一千一百匹,用丝三万五千余两,今年止蒙户部支到生丝一万五千两或除绫外,文思院还织造罗帛等,供岁赐之用”,可见生产规模的巨大。官营的织造机构集中了精品的生产,而民间的丝织业则遍布各地的城乡。机坊和机户普遍存在于城市中。这些民间作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技艺精湛。他们比较自由,完全脱离农业,专业从事织锦的生产,可以承接官府的织造任务,也可以自产自销。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的丝绸贸易获利相当多。
宋代的纺织样式是在继承前代技术的发展上进步的。无论是在纺织品的组织结构亦或是纺织品的质量上,都比汉唐高明。宋代的丝织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绫,罗,织锦,缂丝等。
绫是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中国传统丝织物,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是绫绮类织物生产高峰期,宋朝官服,官诰,度牒及书画装裱大量用绫,名目繁多。据史料记载,宋朝御府中藏书画均用青紫大绫作为裱轴。绫织物的种类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斜纹地上提花,作为地部的斜纹有三枚和四枚之分;二是平纹地上提花,有起花的,也有起纬浮花的,还有一种称为交梭绫,纬线分为两组,一粗一细交替织入,细纬与经线以平纹交织,粗部在地部也织平纹,在花部则各有变化。{唐代丝绸纹样}.
罗是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特点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通过绞纱与平纹交替,经丝互相纠结,呈现条状孔路,其孔眼疏朗、稳定,不会产生滑移。宋朝人们似乎更喜欢纱罗,它的轻灵飘逸更能体现文人的风采,而南宋政权建立在南方,炎热的天气使得罗织物更受欢迎。宋墓出土丝绸中的大类产品是四经绞罗,绝大部分是小花纹,如九点纹、方格纹、菱形纹等。
织锦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北宋的织锦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及中原,文献中记载的织锦名称很多,大多是根据图案命名的,如黄狮子锦,翠毛细锦等。宋代织锦的的主要形式是纬锦,如果说唐代经历了平纹经锦香斜纹纬锦的转变那么宋代已经是纬锦的天下了。缎宋代织锦技术有所创新,首先是缎纹在纬锦中出现。缎纹在三大基础组织中是最迟出现的,在墓中发现的缎纹纬锦基本是五枚缎纹,属于半明经形式的辽式结构。其次织金技术开始广泛应用,织金锦就是在织物中加织金线。金质装饰是北方民族的最爱,因此宋把金锦作为贡品献给辽金。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作为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
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南宋时,江南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
与唐代的富丽堂皇不同,宋代的丝绸纹样开始注重于清淡自然庄重端严,装饰纹样完成了以动物与几何纹样为主的向植物花卉纹样为主的转变,宝花纹样逐渐向写实方向发展。自唐代后期,丝绸装饰纹样中开始经常出现植物类题材,到了宋代逐渐成为为时代潮流,因为宋朝皇帝非常喜欢花鸟画,宋代画院更是重视花鸟作品,因此丝织品上也大量采用这种题材的图案。宋代的缂丝刺绣等更是直接以花鸟画为蓝本进行织绣。这时期写生花卉纹经常以花中有叶,叶中有花,花叶相套的组合形式出现,这种花枝互相连接缠绕被称为缠枝花卉纹。在缠枝花纹样中,花卉均匀分布,枝条不重要。散点式花卉纹是简单的折枝花呈散点式排列,如辽庆州白塔发现的折枝花纹绫和江西德安周氏墓中出土的折枝花纹罗。折枝花纹样通常以牡丹等大朵花为主,配梅花等小花作为题材,秀丽典雅。
花卉与其他题材的组合也可以经常看到。很多组合有着美好的寓意,据文献记载“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搏击,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逞想,若登临揽物之有得也。”花卉植物自身的组合,最有名的是岁寒三友,即松竹梅,这也是文人最喜欢的题材。花卉与鸟类的组合,如百花孔雀,云雁,瑞草云鹤等经常可以在丝绸上看到。这些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托物言意。
除了花卉纹样外,吉祥图案也开始流行。吉祥图案是指以象征、谐音等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它的起始可上溯到商周,吉祥图案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它们所要表达的只有四个含意:“富、贵、寿、喜”:贵是权力、功名的象征;富是财产富有的表示,包括丰收;寿可保平安,有延年之意;喜,则与婚姻、友情、多子多孙等均有关。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为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
龙凤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一种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体。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在传说中掌管雨水,这与古时候洪水泛滥有关,寄托了人们控制自然的愿望。后来,龙成为了统治者的象征,代表了至高无上。风纹同样与统治者有关,代表了帝后的身份。宋代,凤纹逐渐演变成纤细秀丽的形象,鹦鹉的嘴,锦鸡的头,鸳鸯的身体,仙鹤足,大鹏翅膀和孔雀羽毛。龙和风虽然都是祥瑞之物,但二者的形象和内涵截然不同。龙给人威严而神秘,不可亲近,只可敬畏;凤象征着和美,安宁和幸福,乃至爱情,让人感到温馨、亲近、安全。龙和凤纹组合在一起,象征着夫妻婚姻美满。
杂宝纹主要由多种宝物图形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寓意,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丝绸中出现的杂宝种类有很多,有板鼓,珠,祥云,灵芝,画卷,元宝等,南宋时期越越州的尼罗上的图案有七宝,火齐珠,万寿藤等,此外还有珊瑚,竹板,金锭等。宋代的杂宝纹样题材众多,经常把宗教用品和世俗器物混在一起。杂宝纹样的另一个特点是排列成菱形,在这之中再填充主题纹样或者花卉折枝宝物等。
婴戏纹样始于宋代,在明清两代非常流行,婴戏纹以婴儿为画面主角,内容有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在中国古代,人们崇尚多子多福,儿孙满堂被认为是有福的表现。如婴戏石榴,石榴多子,在加上儿童形象,寓意多子多福;婴戏牡丹,牡丹代表富贵,把多子与富贵联系在一起。而莲花童子则可以寓意连生贵子。
丝绸是构成南宋服饰的原料基础,服饰的发展和丝绸产品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促
进了彼此文化的和谐发展.宋代服饰风格比较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虽不如唐代那样鲜艳,但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这与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尤其是冠服制度的限制和程朱理学的思潮影响密切相关。中国封建社会在宋代已经走向衰败,到南宋时期,皇室偏安杭州,境况日下。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服饰上主张简朴,反对奢华。统治者用程朱理学的思想控制百姓,由皇帝钦定的《三礼图》以维护封建道德传统为目的,成为宋代朝廷官府礼服制度的蓝本。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官服主要有以下几种
皇帝服饰:皇帝服饰分大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窄袍及御阅服等。皇帝在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服饰都有明确的规定。
后妃服饰:后妃服饰有衣、朱衣、礼衣、鞠衣之分。皇后首饰花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冠饰九龙四凤。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九四凤
诸臣百官服饰:诸臣百官的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等。朝廷还按季节颁赐百官将士以各种服饰,有袍、袄、衫、抱肚、勒帛和库等,称为时服。时服多以织锦为面料,少数用绣、绫和绢,用纹样来区别官员的品级。百官的朝服为绯罗上衣下裳,内衬百花罗中单,束以罗带,系以罗制蔽膝。公服“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 ,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以服色和佩鱼区分官员的品级。
同时,宋代对老百姓的服饰也有明确的规定。据《梦梁录》记载:“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著皆有等差。香铺人顶帽披背。质库掌事裹巾著皂衫、角带。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目人。”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成了当时一种特殊的社会风气。
宋代一方面有着清新自然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又有着繁荣的经济文化。在文人画家构筑的精神世界外,世俗文化也有着灿烂的光景。研究宋代的丝绸文化,可以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将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相结合,对现代设计有所启迪,可以不仅学其形,也可取其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