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崔颢简介
第1篇:唐代诗人崔颢简介
崔颢,是唐代的诗人。曾中进士,在唐开元年间曾任太仆寺丞,天宝年间司任勋员外郎,都是一些从五品或者从六品的不起眼的官。这与崔颢的才华不相称。
崔颢图
处于唐朝开元盛世的崔颢才华横溢,按理说,不该只能当这样的小官。据闻早年,有人评价崔颢有才无行。崔颢年少轻狂,喜好赌博饮酒,小看女人,还曾经扬言,娶妻就要娶貌美者,玩腻了抛弃之后再娶。这样的话,在当时谁听了不气愤,因此大家认为这样的人即使有一身才华,却不是可用之才。
唐朝诗歌盛行,唐代崔颢早年写诗,都是妇女艳情的诗作,多有轻薄之意。这样的一个人,就渐渐不会有人对他青睐,没人举荐他,他中了进士之后,担任过一些不起眼的小官,也许因为这样,郁郁不得志,索*辞官。
唐代要进入仕途必须经过考试,他为了赶考据闻20岁时就离家了,之后因为官场不得志,在外游历了20年,在游历过程中,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鹤楼》。据说,李白游历黄鹤楼,看见崔颢写的诗,便放下笔不写了,可见他的才华是很高的。不过最终他还是没有回到家乡,而是死在了异乡。
生于唐朝时代的崔颢,因为其人格底下,因此唐朝历史对其评价不高,记载的笔墨也不多。但是不管怎么样,他的才华我们是可以肯定的。
崔颢的诗
崔灏是唐代一名才情卓著的大诗人,崔颢的诗也是后人追逐的对象,其中他的《黄鹤楼>已经成为了传世名篇,在很多唐诗选集中都会出现。崔颢的诗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他早年时游历四海,经常传出一些绯闻来,当时的人都为他所不齿,但是后来去了边塞,他精神视野大开,风格开始变得雄浑自然起来,在诗中也开始描述一些祖国边疆河山的风景,不再局限于小情小爱。
崔颢雕像
崔颢的诗中以《黄鹤楼》一诗为代表,传说中李白看到《黄鹤楼》这首诗时曾经自叹不如,其实不仅是李白,当时的很多文人墨客对于崔颢的才情都是推崇有加,不过可惜这一个有名的大诗人一生潦草也不得志,唐玄宗时期他只出任过太仆寺卿等比较低的官职。
全唐诗收录了崔颢的诗总共是42首,在这42首诗中无一不是精品,诗人一生中的际遇和情感变化都在这42首诗中体现出来了,现存的一些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年轻时的崔灏*格有些轻佻,多描述的是男欢女爱之情。
其实写作之人的心*最好判断,他们的心情从他们的作品中一眼就看出来了,崔灏在中年时期从*边塞,诗的风格发生明显变化,开始表达热爱国家,想要为国家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晚唐时期的诗人中是很常见的,不过显然崔颢描写的更加真实更加感人。
第2篇:古代诗人崔颢的简介
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颇令折服。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生平】
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古代诗人崔颢的简介]相关文章:
第3篇:唐朝诗人崔颢的诗
1、长干行——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孟门行——崔颢
黄雀衔黄花,翩翩傍檐隙。
本拟报君恩,如何反**。
3、晚入汴水——崔颢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4、题潼关楼——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流。
向晚登临处,风*万里愁。
5、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波*上使人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