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的典故

第1篇:周公吐哺的典故

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因此被称为周公。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他就以孝行著称,在兄弟中显得十分突出,卓越超群。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位,他又尽心竭力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周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但他没有去鲁地就封,留在朝中继续辅佐武王。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的年龄很小,无法执掌国政,加上天下刚刚平定,周公怕有人发动叛乱,对周朝产生威胁,就和召公一起总摄国政,管理朝廷中的一切事务。

周公为了代成王管理好国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家也一天天强盛起来。然而,劳苦功高的周公却受到其他兄弟的猜忌。受封于殷地的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对召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我决无异心。不然,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再过几年,成王成年,我便会还政于成王。”

于是,周公不顾流言蜚语,继续摄政,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去鲁国就封。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受命辅政,可以说是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是,我却常常在洗头时,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一顿饭有时要三次吐出吃在口中的饭食,匆忙起身,去接待来访的人,生怕错过了天下的贤士。因为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切都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封国,就傲慢而不尊重人才。”

伯禽连连答应,动身而去。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兴兵伐罪,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周公实践自己的诺言,还政于成王。

后来,“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执政大臣求贤若渴,招请人才。

第2篇:周公吐哺文言文翻译

“周公吐哺”是一个流传很观的故事,你知道周公吐哺文言文翻译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周公吐哺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周公吐哺文言文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①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武王蚤②终,成王少,将以成周③,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翻译

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年少,正在襁褓中。周公唯恐天下的人听说武王驾崩而背叛,于是登临天子之位,代替成王处理国政。管叔和他的弟弟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便向太公望、召公表白心意说:“我之所以不回避而代成王摄行国政,是恐怕天下反叛周室,那将无法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王为天下忧劳已经很久了,到了今天才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少,为将来完成周的大业,所以我才这样做。”于是始终辅佐成王,而让他的儿子伯禽代替他到鲁国就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整个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了。但是我常常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频频起身接待贤士,还怕失掉了天下的人才。你到鲁国之后,要谨慎处事,不要因为有封国而傲慢待人。”

成王长大,能临朝听政了。于是周公就将国政交还给成王,由成王亲自处理朝中大事。周公面朝北,处在臣子的位置,态度恭敬谨慎,像是有所畏惧的样子。

【周公吐哺的典故】

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因此被称为周公。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他就以孝行著称,在兄弟中显得十分突出,卓越超群。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位,他又尽心竭力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周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但他没有去鲁地就封,留在朝中继续辅佐武王。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的年龄很小,无法执掌国政,加上天下刚刚平定,周公怕有人发动叛乱,对周朝产生威胁,就和召公一起总摄国政,管理朝廷中的一切事务。

周公为了代成王管理好国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家也一天天强盛起来。然而,劳苦功高的周公却受到其他兄弟的猜忌。受封于殷地的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对召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我决无异心。不然,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再过几年,成王成年,我便会还政于成王。”

于是,周公不顾流言蜚语,继续摄政,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去鲁国就封。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受命辅政,可以说是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是,我却常常在洗头时,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一顿饭有时要三次吐出吃在口中的饭食,匆忙起身,去接待来访的人,生怕错过了天下的贤士。因为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切都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封国,就傲慢而不尊重人才。”

伯禽连连答应,动身而去。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兴兵伐罪,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周公实践自己的诺言,还政于成王。

后来,“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执政大臣求贤若渴,招请人才。

[周公吐哺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第3篇:吐哺握发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韩诗外传》卷三第三十一章:“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周公世家》亦载,作“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释义用法周公教导他的儿子伯禽,应当礼贤下士,说自己洗一次头发甚至停顿三次,吃一次饭甚至中断三次,赶紧去接待宾客,还恐怕怠慢了天下的士人。后用此典形容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用典形式

【三哺】唐·白居易:“重士过三哺,轻才抵一铢。”

【吐握】魏·文帝:“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明·陈子龙:“不见古人吐握忙,今人日月何草草。”

【三握发】唐·邵谒:“贤哉三握发,为有天下忧。”宋·陆游:“客至难令三握发,佛来仅可小低头。”

【发一握】宋·苏轼:“会当闻公来,倒屣发一握。”

【发握三】宋·汪元量:“有客肠回九,无人发握三。”

【周公发】宋·*弃疾:“寄食王孙,丧家公子,谁握周公发。”

【吐哺周公】清·丘逢*:“横槊当歌万虑空,复闻吐哺有周公。”

【周公下士】明·陈子龙:“周公称下士,济济皆彦伦。”

【周公吐哺】三国·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沐三握发】三国·曹植:“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