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出自《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全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今”。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唐德宗贞元初年,博陵才子崔护科举落第,便在长安找个住处继续攻读。清明节的一天,崔护去城南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在一户农家小院前想讨碗水喝,农家出来一位美丽的姑娘端来一碗水,崔护被姑娘的美貌深深打动了,不禁产生了爱慕之情。第二年清明节的一天,他又来到这个农家前,但大门**锁,于是他在院门上写下了这首诗留给姑娘。
   这首诗中,诗人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无限怅惘。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有记载。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阅读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1)

——人面桃花相映红全诗

人面桃花相映红全诗

  在*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全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面桃花相映红全诗

  是出自《题都城南庄》的名句。

  【全诗如下】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唐代)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完美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完美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内含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透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一样”的映照比较,把诗人因这两次不一样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比较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正因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完美事物,因此回忆便个性珍重、完美,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正因有那样完美的记忆,才个性感到失去完美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好处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状况下遇到某种完美事物,而当自我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持续经久不衰的艺术性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能够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2)

——人面桃花相映红全诗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唐时的京城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诗意: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m.ju.)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3)

——人面桃花相映红全诗

人面桃花相映红全诗

  在*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全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面桃花相映红全诗

  是出自《题都城南庄》的名句。

  【全诗如下】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唐代)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完美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完美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内含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透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一样”的映照比较,把诗人因这两次不一样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比较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正因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完美事物,因此回忆便个性珍重、完美,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正因有那样完美的记忆,才个性感到失去完美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好处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状况下遇到某种完美事物,而当自我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持续经久不衰的艺术性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能够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4)

——有人面桃花的诗句

有人面桃花的诗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都不陌生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人面桃花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赏析:

  全诗只有四句,每句都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描写桃花的诗句

  1、清.袁枚:《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2、唐.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3、宋.陆游《泛舟观桃花》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4、唐.崔护:《题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5、唐.元稹《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6、唐.周朴《桃花》 描写桃花的古诗句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7、宋.苏轼《桃花》

  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8、宋.刘敞:《桃花》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

  9、唐.吴融:《桃花》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10、唐.韩愈《题百叶桃花》经典诗句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11、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5)

——唐伯虎《桃花庵歌》的全诗翻译赏析

唐伯虎《桃花庵歌》的全诗翻译赏析

  《桃花庵歌》是明代文学家唐寅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中诗人以桃花仙人自喻,以“老死花酒间”与“鞠躬车马前”分别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又以富贵与贫贱的各有所失,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伯虎《桃花庵歌》的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庵歌》原文:

  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桃花庵歌》注释:

  1、桃花庵:唐寅在桃花坞建屋,名为桃花庵。拓本诗幅有“弘治乙丑三月”。

  2、桃花坞(wù):位于苏州金阊门外。北宋时章粢父子在此建成别墅,后渐废为蔬圃。唐寅于此筑室,故名桃花庵。

  3、又摘桃花换酒钱:拓本诗幅作“又折花枝当酒钱”。

  4、只来:拓本诗幅等作“只在”。

  5、还来:拓本诗幅作“还须”。

  6、半醒半醉:拓本诗幅作“花前花后”。

  7、花落花开:拓本诗幅作“酒醉酒醒”。

  8、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拓本诗幅作“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车马,此处代指***。

  9、贫贱:拓本诗幅等作“贫者”。

  10、贫者:拓本诗幅作“贫贱”。

  11、花酒:《六如居士全集·卷一》作“贫贱”。

  12、别人:拓本诗幅作“世人”。风骚:拓本诗幅等作“风颠”。

  13、他人:拓本诗幅作“世人”。

  14、不见:拓本诗幅作“记淂”。五陵:原指汉朝的长陵、安陵、阳陵、茂陵*陵五座皇陵,皇陵周围还环绕着富家豪族和外戚陵墓,后用来指豪门贵族。

  15、锄做田:《六如居士全集·卷一》作“锄作田”。

  《桃花庵歌》翻译: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着很多桃树,他摘下桃花去换酒钱。

  酒醒的时候*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

  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

  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种贫穷者的缘分和爱好啊。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别人的贫穷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的到了纵意驰骋,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

  别的人笑话我很疯癫,我却笑别的人看不穿世事。

  君不见那些豪杰之士虽然也曾一时的辉煌,如今却墓冢不存,只能被当作耕种的田地。

  《桃花庵歌》赏析:

  《桃花庵歌》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诗人唐寅(字伯虎)的经典诗作。《桃花庵歌》是唐寅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起首四行,有如一个长长的“推”的镜头,由远及近,将一个画里神仙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短短四行,重复用了六个“桃花”,循环复沓,前后钩连,浓墨重彩,迅速堆积出一个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设定的情境之中。

  不紧不慢的语调和语速,又加重了读者的亲切感和好奇心:这桃花仙人究竟过得是怎样的神仙生活?接下来的四行便展开一幅“醉卧花间”的美图:“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看这桃花仙人何等逍遥,何等快活,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醉酒赏花。

  这里,花与酒,已不完全是诗人藉以谴怀的外物,简直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成了**的生命个体,花、酒与人,融为一个**的整体。

  以上几句,可谓作者自况,意象生动、鲜明而有深义。

  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学子唐寅不见了,那个烟花柳巷醉生梦死的风流才子不见了,痛也痛过,乐也乐过,在经历了几年放浪生活之后,唐寅终于还是选择逃离闹市,为自己选定这一处世外桃源,和继娶沈氏,开始了相对*静的隐居生活。

  虽仕进无门,毕竟身有所托,又值壮年,美景逸思,一咏成诗。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此一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与其为了荣华富贵奔波劳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间快活逍遥:“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地一在天。”“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

  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以上六行全用对比描写,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开,每一句中,因用韵的关系,前紧后舒,充分表现出诗人傲世不俗的个性,和居处生活的的超脱与释然。

  注:“车尘马足显者势,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综合全文意境,显者与隐士的对比,较富者与贫者的对比更贴合,作此诗时,唐寅已经经历过了出仕不利,已经绝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进取之意,是隐居在此。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如果他们在天有知,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农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绵绵。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6)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7)

——有人面桃花的的诗句

有人面桃花的的诗句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面桃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赏析:

  全诗只有四句,每句都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扩展8)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