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郭,我也有好几个同学姓郭。郭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郭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郭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郭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1、来源
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guo)国(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山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2、历史名人。
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引领吐蕃和回纥入侵时,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增加食邑,剥夺实权。
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郭沫若:
(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2]、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4]、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三、郭姓的现状。
先秦时期,郭姓主要活动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地区。秦汉时,郭姓已向南北扩散,北抵内蒙古、西至甘肃、东触江苏、西南入四川。三国两晋时,郭姓已经分布于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
篇二: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关于孟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因为我姓孟,所以很想了解一下孟姓
二、研究方法
网上收集
三、资料整理
孟姓的起源,孟姓的来源
姓氏:孟
拼音:Meng
历史:孟姓在台湾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在大陆,孟姓是第八十四大姓。孟姓最早的起源有三:一、春秋时期,鲁国庄公的庶兄,鲁恒公之子庆父,在鲁恒公时被分封,称仲孙氏,后来,鲁国内乱,庆父连弑鲁国国君子般和鲁缗公两位国君,当时民间有[庆父不死,鲁难不已]的说法。后来仲孙庆父出逃到莒国,改称孟孙氏,后被押送回鲁国,途中自知罪孽深重而自杀,庆父死后,他的长子公孙敖携带他的尸体回到鲁国,继承爵位,仍然称孟孙氏,数年后,其后代又简化“孟孙”姓为“孟”姓。二、春秋时期,卫国灵公有位庶兄絷,字公孟,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字中的“孟”为姓。三、另有记载说,卫国国君襄公的儿子叫公孟,他的子孙以“公孟”为姓氏,后来,孟姓还可能来源于古代南中的少数民族,如三国时期有南中少数民族领袖孟获。孟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昌平,武威两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孟姓世称昌平望,武威望。姓纂:鲁有孟孙氏,鲁桓公子庆父之后,以孟为氏。孟氏参照孔氏做法,也使用全国一致的辈序谱(昭穆):星、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孟字的字形演变:
孟氏名人有亚圣孟子,事母至孝“哭竹生笋”的孟宗,著名诗人孟浩然,名将孟珙,孟浩然、孟云卿、孟郊、孟知祥、孟昶、孟称舜、孟善等等。
历史名人:哲学家孟子
孟轲,人名,即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姓现状
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四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2l%。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
孟字草书
四、研究结论
一、传说“孟”姓起源有三
1、春秋时期,鲁国庄公的庶兄鲁恒公之子庆父,庆父连弑鲁国国君,自知罪孽深重,将自己改称孟孙氏,其后代又简化孟孙姓为孟姓。
2、春秋时期卫国灵公有位庶兄絷,字公孟,他的后代子孙以他字中的孟为姓。
3、另有记载说卫国国君襄公的儿子叫公孟,他的子孙以公孟为姓,后来简化为孟姓。
二、历史上“孟”姓名人辈出。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孟子。少数民族领袖孟获。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因此,孟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昌平。
三、据统计当代孟姓的人口已达330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7%。
篇三: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板溪小学五(1)班张城鑫
一、问题的提出
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我自己就姓张,“张”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上有哪些姓“张”的名人?现在“张”姓有多少人?带着一些疑问,我对“张”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的姓氏的书籍,上网浏览,了解“张”姓的来源和“张”姓的历史大名人。
2、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张”姓人口和分布的情况。
3、咨询你身边的人,比如说你的老师、同学、父母、姐姐、哥哥、朋友。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来源:据说“张”姓是皇帝姬姓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和迁移。秦汉时期,“张”姓发展迅速,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第一大姓。
历史名人:张良、张骞、张飞、张巡、张经、张仲景、张择端、张大千、张自忠、张云逸……
人口数量:据统计,2023年“张”姓人口有816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左右,仅次于“李”姓和“王”姓。
四、研究结论
1、我国的“张”姓历史悠久,传说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名氏,也称张氏。
2、我国“张”姓人才辈出。有运筹帷幄的张良,有勇冠三军的张飞,有以身殉国的将领张自忠……
3、“张”姓人口数目前仅次于“李”姓和“王”姓。
篇四: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家一家七口,除了妈妈和奶奶,我家的人全部姓唐,我们家乡的村子里也几乎都是姓“唐”。“唐”姓是怎么来的呢?历史上关于“唐”姓的名人有多少呢?现在的“唐”姓究竟在我国姓氏中占怎样的位置,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唐”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些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一、上网查询关于唐姓的历史资料
二、通过查询书籍了解唐姓的历史名人
三、询问身边的长辈获得有关唐姓的信息
三、资料整理
类别内容
来源:(来源1)源于姬姓与祁姓
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帝尧,姓伊祁,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迁杜国,称唐杜氏。
(来源2)源于维吾尔族
元朝畏兀儿人唐仁祖,其祖名唐古直,后代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唐仁祖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历史名人:
唐顺之,江苏武进人,明朝散文家,观至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才常: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参与时务学堂的创办,编辑《湘学报》,后被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将其杀害
唐寅:(174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土、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绍仪:(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字少川,1862年1月2日生于广年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人,清末民初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校长,还是复旦大学的创办人。
四、研究结论
1、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余万,增长了15倍之多,
2、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3、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
4、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篇五: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一、问题的提出。
我的爸爸姓郭,我的爷爷姓郭,我也姓郭。那么历史上郭姓的起源是什么呢?世界上有哪些姓郭的名人呢?现在是不是有很多人都姓郭呢?我带着这些问题,对郭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询问亲人
2、查找百度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郭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144位,当代郭姓人口达到1490余万,是中国第十七大姓。
郭子仪是唐代军事家。郭子兴是使朱元璋后来崛起的关键人物。郭震是唐朝将领。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
现状郭姓大约占祖国总人口的1。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等四省。
四、研究结论
1、郭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是中国第十七大姓。
2、郭子仪是唐代军事家,郭子兴是使朱元璋后来崛起的关键人物,郭震是唐朝将领,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
3、现状郭姓将祖国总人口的1。15%。
篇六: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陈禹潼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应当知道自己的姓氏的起源与历史。那么,“陈”姓的历史与现状?
二、调查方法
1、查阅书籍
2、通过电子设备查阅资料
3、请教他人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来源:
陈姓
陈姓,根据户籍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摄氏度IIS),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陈姓源于周初封在陈国的舜帝后裔胡公满。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历史人物:
陈胡公
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史称陈胡公,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从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杀陈湣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68多年。陈亡后,陈的分支仕齐的陈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陈氏(田氏)代齐。
陈璘(1532年—1607年),字朝爵,号龙崖,明代将领、抗倭英雄。
陈璘先于嘉靖末年屡平广东贼兵,万历二十六,陈璘出征朝鲜,于露梁海战中痛击日军,大败石曼子(岛津义弘),立下援朝第一功。万历二十八年,参与播州之役,先击破杨栋梁军,后歼灭四牌、七牌贼军,攻破青龙囤,致使杨应龙自焚。晚年又平定苗民,为边境治安立下功勋。
现状:
陈姓是中国百家姓排名第五的姓氏。据统计,陈姓人口数量超过8000万。在湖南韶山,还保存着有一米多厚的陈氏族谱,足足50卷之长。
四、研究结论
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陈姓源于周初封在陈国的舜帝后裔胡公满。
当代陈姓人口数量已超过8000万,为中国第五大姓。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人口约7138万4000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46%左右。
篇七: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陈”,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陈,“陈”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陈”的有哪些?现在姓“陈”的有多少?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陈”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查询百度。
3、询问身边的人。
三、资料整理
1、来源
陈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来源的姓氏,主要源自妫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第一个真正出现的陈姓,是在周朝时期。陈姓源于妫(gui)姓,是舜帝的后裔(yi)。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为巩固政权,实行分封制。他将长女大姬,嫁给舜帝后裔妫满为妻,赏封陈地,建立陈国。妫满治国有道,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成为闻名的礼仪之邦,强盛了很多年。其后他的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妫满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2、历史名人
1、陈完:春秋时陈国公族,陈厉公妫跃之子,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始祖;其后裔中有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田穰苴,孟尝君田文,新朝皇帝王莽等。
2、陈胜:字涉,秦末阳城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他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被秦将章邯所败,遭车夫刺杀而死,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3、陈后主:陈太建十四年(隋开皇二年,582年)至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陈顼长子,母皇后柳敬言,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
3、现状
据2023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在2023年排名第5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2]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该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四、调查总结
1、陈姓主要源自妫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第一个真正出现的陈姓,是在周朝时期。陈姓源于妫(gui)姓,是舜帝的后裔。第一个妫姓是妫满。后来妫满治国有道,其后他的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妫满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2、历史上名人有陈完、陈胜、陈后主等。
3、陈姓在2023年排名第5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该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篇八: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关于尹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上有很多同学,有各种各样的姓,可是只有1个人姓尹,于是我就抱着好奇的心情查找了尹字的资料,查资料以前我提出了
(1)尹字的来源有哪些?
(2)历史上姓尹历史名人有那些?
二、研究方法
1、找身边姓尹的人寻找资料。
2、上网查找资料。
3、在图书馆寻找资料。
三、资料整理
“尹”姓的来源:尹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其来源及其复杂。据考证尹姓分别源自少昊,西周作册尹佚,官名兮甲,少数民族汉化。
1、源于少昊,殷封尹城。
出自少昊的后代,以邑为姓。唐代张九龄所撰谱牒《姓源韵谱》记载:少昊的儿子殷,执掌工正,被册封在尹城,他的后代子孙都以此为氏。
另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据说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
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子孙世掌其官职。殷的后代多用封邑名“尹”作为姓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2、源于西周作册尹佚,官尹始祖。
《清华简》记为“作册逸”,尹佚,也称史佚,曾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
尹佚死后,“作册尹”就成为了西周沿袭商朝所设的王宫内廷史官官僚机构,职责为帮助周天子起草文书,主持策命诸侯及卿大夫,兼任神职。西周灭亡后,尹氏获封邑,称“尹邑”(河南宜阳县),属周王朝的畿内国。
公元前516年,尹国兵败灭亡,国人遂以“尹”为姓氏。
3、出自兮甲,以官为氏。
据《风俗通义》所载:兮甲,字伯吉甫,是周宣王的中兴大臣,担任的官职是内史。西周时内史又称“内史尹”或“作册尹”,简称“尹”,世称兮伯吉甫为“尹吉甫”。
兮伯吉甫死后,嫡子伯封承袭了官职。西周灭亡后,伯封跟随周平王东迁获得了封邑,称“尹邑”(今河南新安县),属周王朝的畿内国。公元前516年,尹国兵败灭亡,国人遂以“尹”为姓氏。
4、源流四:出自少数民族汉化。
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叶古禄特氏、音斋氏有的汉化尹姓;满族锡伯族章佳氏有汉化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壮族、朝鲜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历史上姓“尹”的名人:1、尹继伦,开封浚仪人。宋初为殿直,先后参加攻灭南汉、南唐、北汉等战,升至缘边都巡检使。端拱二年(989)七月,辽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精骑数万南袭,企图拦劫宋护粮军,他率千人巡边,辽军置之不顾,继续前进。
他乘休哥不备,命士卒趁夜悄随其后,次日拂晓,进至唐河、徐河(今河北徐水西南)间,乘辽军早饭,袭击休哥驻地,杀其大将一人。休哥受伤,乘马先遁,余众溃散,死伤甚众。以功升长州团练使。因其面黑,辽军每每相戒当避“黑面大王”。
至道二年,太宗命他为灵、庆兵马副都部署,率军攻西夏,至庆州(今甘肃庆阳),病卒。
2、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散文家。
天圣二年,考中进士,授正平主簿,迁河南户曹,选为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交好范仲淹,累贬经略判官。后期,迁右司谏、渭州知州、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因事再贬均州酒税。
庆历七年,去世,私谥河南先生。提倡古文运动,著有《河南先生文集》、《五代春秋》等传于世。
尹洙论文,尊崇孟子、韩愈;他说,为文章,当“务求古之道”。欧阳修谓“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是是非非,务尽其道理,不苟止而妄随”,范仲淹亦称“其文谨严,辞约而理精”。
然尹洙所作多章奏记序,一般质朴无文,成就不高。尹洙虽尊崇韩愈,却不排斥佛老,在《送李侍禁序》中说李君“乐于佛氏之说”,“非取其所谓报施因果,乐其博爱而已”。著有《河南先生文集》、《五代春秋》二卷等传世。
3、尹焞[宋](1071年—1142年)字彦明,一字德充,洛(今河南洛阳)人。靖康(一一二六——一一二七)初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
绍兴四年(一一三四)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说书。八年(一一三八)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工书,尝手书欧阳文忠公(修)所作三志,足以传世。朱熹得和靖先生帖于祈君之子真卿,淳熙庚子刻之白鹿洞书院。
四、研究结论
尹姓在当今已经是姓氏排行榜第91名大姓,人口较多约是全国汉族人的100%0。19,尹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古时候姓尹的人,小部分都是一些有实力的人。
篇九: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关于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些同学姓谢,身边也有些朋友姓谢。“谢”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谢的名人有哪些?现在“谢”姓在我国人口大约有多少?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一次“谢”姓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它方法。
三、谢姓历史起源
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个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份被封于谢,后来这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称为谢氏。
四、谢姓分布现状
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864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谢姓人口由79万增到864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谢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谢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9%。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13。2%,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的谢姓分布以粤东为中心,向北、西、东三方向辐射,谢姓人口逐渐减少,华北和东北地区少见,西北罕见。在近600年期间,谢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谢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琼桂、湘赣闽台、湖北大部、浙皖南部、川渝东部,谢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9%以上,有的达到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60%的谢姓人群。在云贵川大部、重庆南部、陕甘豫南部、湖北北部、安徽中部、浙江北部、上海、江苏南部、黑龙江和内蒙古北端的连接地区,谢姓在当地人群中的比例一般在0。6%——0。9%,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居住了大约21%的谢姓人群。
五、谢姓的历史名人
1、淡泊名利的谢安
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书法家。
他自幼沉敏洒脱,气宇轩昂,虽有才名,但隐居于家乡会稽东山,与王羲之等人纵情山水。直到40多岁,他才应征入仕,后官至司徒。
2、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谢灵运,南朝宋诗人。他幼时被寄养在外人家里,族人名之为“客儿”,世称“谢客”。他祖父是东晋名将、康乐公谢玄,母刘氏是书法家王献之的甥女。谢灵运18岁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其诗大多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描摹细致,见解独到,开山水诗之先河。
3、谢混
谢安之孙,晋朝美男子,字叔源,小字益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士,太保谢安之孙,会稽内史谢琰第三子,晋孝武帝司马曜之婿,东晋安帝时为宰相,晋孝武帝司马耀旳乘龙快婿,后被刘裕诛杀。
谢混出身于陈郡谢氏,年轻时颇有美誉,有伟姿容,善写文章,为皇帝悦,后与晋陵公主成婚,育有二女。东晋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袭望蔡县公,任中书令。义熙二年(406年),加中领军、尚书左仆射领选部。义熙四年(408年),加侍中、录尚书事、扬州刺史。
4、谢升卿
谢升卿(约1195—1273年),南宋宁宗时福建长乐县十九都漳坂乡人,约生于南宋庆元年间(约1195—1200年)。因认安南陈守度为族叔,改名陈日煚(jing)或(陈曰照,陈照),科举中第后当了安南国王的附马,后来当了安南国王,开创了安南历史上的陈氏王朝。
5、谢道韫
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谢道韫留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
六、结论
1、我国谢姓的历史十分长久,开姓始祖是伯爽。谢姓出自于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申伯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份被封于谢国。子孙也就以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让谢氏人口从此发展开了,他族的改姓也是谢氏人口发展成第二十四大姓的重要原因之一。
2、我知道了广东、江西、四川、湖南四省的谢姓人比较多。谢姓还分布在许多少数民族内,我为姓“谢”的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连少数民族内都有姓“谢”的人而感到自豪。
3、谢姓的历史名人十分多,有东晋宰相谢安,有南朝宋国著名诗人、画家、文学家谢灵运,有南朝齐国诗人谢眺,有东晋名将谢玄,还有魏朝时代农中郎将谢缵。看了这些谢姓的名人,我心中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篇十: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毕毓桐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便有了姓氏,并且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因为我姓毕,为了了解毕姓的起源以及历史,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查阅资料
2、查阅相关书籍
3、询问家长
三、调查研究情况及资料整理
1、毕氏的祖先乃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因被封于毕地(当今陕西咸阳西北)。后来建立了毕国,人称毕公高。后来的子孙就以国为姓,相传至今。
2、毕竟是当今比较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占全国汉族人口中0。11%,位居百家姓第125位。而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的省姓毕的人士较多,占全国毕姓人口的70%。也可以这么说,毕姓源于姬姓,发源于毕地。而后来主要在河南的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后来,到了汉代,则有一支远远的迁徙到了山东地区。这应该就是我们这一支了。
3、毕氏在历史上出了很多的名人。例如说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画家毕宏,古代的状元毕万初、毕子季,丞相毕宪,护国将军毕贤臣……而现代的毕氏也有名人,比如电子学家毕德里,陶瓷美术家毕渊明,发明无线通讯的摄氏度DMA的美国贝尔实验室院士毕奇等等。
四、研究结果
毕氏拥有悠久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族人分布很广,各地都有。祖先为毕公高。人才众多。
关于“杨”姓的研究报告
五年四班杨恺迪
一、问题的提出
“杨”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因为我姓“杨”,我想了解一下“杨”姓的起源和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上网查阅资料
查阅相关书籍
三、调查研究情况及资料整理
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23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四、研究结果
杨姓的历史源远流长,杨姓的发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县一带,后来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我为自己是一个杨姓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篇十一: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龙”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龙,“龙”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龙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龙”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龙”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龙姓的来源是:传2000多年之汉代有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姓“龙”的历史名人有:龙仁夫(1253—1335),字观复,号麟洲,永新(今属江西人)。博究经史,以道自任。宋亡,负海为重名,为江浙行者儒学副提举。龙启瑞(1814—1858年)。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是近代音韵学家,文学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也是广西桐城派五大古文学家之一。
“龙”姓的现状据统计,当代龙姓人口约280万,为全国第八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8%。在全国的分布如今集中于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江西、安微、海南等南方各省。
四研究结论
1、龙姓的来源因多涉了人神话,不可详考,其一。出自黄帝之巨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吉兴帝居有能,今河南省新郑,是为了河南龙氏。
历史上,“龙”姓名人辈出,有宋代画家龙章,目录学家龙启瑞,晚号琼花主人龙燮。
3,2023年,全国姓氏人口数量第一的是李姓,其次是王姓,在全国各地的姓“龙”人口达到280万,在百家姓中“龙”姓排名85位。
篇十二: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中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每个人的姓氏都不同。有些信的笔画繁多,有些姓的笔画只有几笔。那为什么要有姓氏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性事做了一次研究。
二、调查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如父母,爷爷奶奶等)。
3、查看族谱。
4、其他方法。
三、资料来源。
1、来源: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2、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3、历史名人: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促进了祖国的发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戌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被害。
吴芮:西汉初者侯王,秦时任番阳(经江西省波阳东)县令,秦末率兵起义,因助汉高祖称帝有功,被封长沙王。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他所作人物、鬼神、鸟兽、台阁都冠绝于世,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以著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而流芳于世
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唐代史学家,官至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著有《武后实录》、《贞观政要》等书。
吴汉: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大司马,为南阳吴氏代表人物,因助汉光武帝平叛有功,被封为广平侯,使其家族成为东汉初吴姓中最为显赫的家族。
四、研究结论。
1、有三国魏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史学家吴兢,宋音韵训诂学家吴棫,南宋词人吴文英、名将吴玠、吴璘,元画家吴镇,明末医学家吴又可,清文学家吴绮、书画篆刻家吴煕载,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澄、小说家吴趼人等,近当代有戏曲理论家吴梅、生物化学家吴忠、教育家吴玉章等。
2、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吴氏还有大批人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
3、吴姓,是当代中国的第十大姓,我真为我的祖先创造的辉煌而骄傲啊!
篇十三: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一、问题的提出
班上就我一个姓孙的,我感到很奇怪,难道孙姓就这么稀少吗?于是我做了个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了解孙姓的来源以及孙姓历史名人。2。了解孙姓的人口数量。
三、调查情况
孙姓的来源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据史书记载,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孙姓历史名人孙阳、孙武、孙膑、孙权、孙书、孙炎、孙中山……孙姓人口数量据统计,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800多万。
四、结论
1、中国孙姓历史悠久。据资料显示,孙姓有八个渊源:春秋初期的姬姓、芈姓,妫姓。殷商末期,比干子孙因避乱而改为孙姓。因帝王赐姓而改氏,荀子后裔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氏。夏侯婴之后因故改姓为孙。外族的改姓。从以上资料中,我认为这些可能是使孙姓成为中国第12大姓的主要原因。现在姓孙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缘上很可能是陈、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2、孙姓历史名人多不胜举。春秋中期孙阳伯乐,著名军事理论家孙膑,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魏国名将孙良,唐代有名医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立,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这些都是孙姓中引以为荣的人物。
3、孙姓是中国第12大姓,据统计,当代孙姓人口已达1800多万。
篇十四: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问题的提出:
其实在现实中姓“毕”的并不多,但是我们一家(除了妈妈)都姓“毕”。那“毕”是怎么来的呢?历史上有没有人姓“毕”……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毕”姓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研究的方法:
1、查阅网络(上网查)
2、询问家人或身边的人
3、阅读书目
4、其他方法
毕的历史: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关于姬姓毕氏的渊源,许多史籍中记载得都一样。例如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在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记载:“毕公高之后”;在史籍《万姓统谱》上亦记载:“《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毕的现状:
当今毕在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毕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如北京,天津,河北之沧州、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平邑、龙口、济宁,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广东之吴川,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
毕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北部一带,史称毕氏正宗。到了汉朝时期,有一支毕氏族人远迁山东的东平郡,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结论:
通过上网巡查资料,我知道了,原来毕字的历史也十分丰富。而现在的毕字发展的也非常好。
篇十五: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张,身边也有许多朋友姓张。“张”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张的名人有哪些?现在“张”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一次“张”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其它方法。
三、资料整理
张姓的历史来源
1、可能出自名人
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可能源于改姓:
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本来是聂壹的后人,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
便以张为姓。
源于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张姓人口数量与现状
张姓是中华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在宋朝时期,张姓就有接近500万的人口,是宋朝的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市山东省。到了明朝张姓已成第二大姓,人口数500多万。
张姓名人
《金匮要略》。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今草”。以及人称“张天师”的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大贤良师”张角;三国大将张飞、张辽、张郃;晋时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凉王朝-张轨家族;高昌国国王张孟明;唐代诗人张九龄、张继、张说、张籍
总结
1张姓的名人有许多,由此可见张姓人才辈出。
2张姓作为第三大姓,绝不是浪得虚名,人口众多。
篇十六: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的同学姓吴我的朋友有的也姓吴吴是怎么来的了?在史上姓吴的名人又有哪些呢?吴姓蔡我国排名多少了带着问题我对吴的历史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问自己的长辈
2、在手机上查资料
3、查看书籍
三、资料整理
“吴”姓的来源:早在黄帝之前有一户姓江的部落这个部落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置形状相近可以通过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就有了吴姓。
“吴”姓的历史名人:历史上有著名作者吴承恩,他写的《西游记》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吴”姓的现状:现在我国人口有16亿,吴氏人口约3000万,3000万/16亿=1。875%。
四、研究结论
1、传说在上古时期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同吴音。
2、吴姓在历史上名人:吴道子、其中吴承恩是西游记的创作人吴勉、吴广、吴起、吴三柱、吴沃尧、吴昌硕、吴期浚。
3、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23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880万人,排名第十位。
篇十七: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安义三小五(6)班熊诗程
一、问题的提出:
姓氏是变化,很值得让人研究。“刘”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姓“刘”。现在“刘”姓有多少人?带着这些疑问,我对“刘”姓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上网,了解“刘”姓名人以及来源和人口。
2、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刘”姓人口分布情况。
3、询问身边的人。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
“刘”姓历史名人,刘氏始祖刘累、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蜀汉照烈刘备、前赵光文帝刘渊、南朝宋武帝刘裕、唐代诗人刘禹锡等等。
人口数量:据统计“刘”姓的人数大概在几千万。是百家姓前几名,仅次于“李”姓和“王”姓。
四、研究讨论:
1、我国“刘”姓历史悠久。传说大汉刘累其子孙以字命氏,称他刘氏。
2、我国“刘”姓人才辈出。有心胸广大的刘备,大败项羽的刘邦以及在位41年的刘禅。其中我最欣赏刘备,他重视人才、心胸广大、慈善、沉着、冷静。很有领导的风范。他麾下的大将:关羽、张飞、赵云也都是那个时候的英雄豪杰。我相信“刘”姓以后会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希望冲击中国人口的第一名的姓氏。
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走进汉字的世界。
篇十八: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一、提出的问题
我姓郭,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姓郭的杰出的人才,为此我感到很骄傲。但是我一直疑惑为什么会有郭姓呢?郭姓从哪里来?我带着这个疑惑做了一份研究报告。二、调查方法
上网搜索
查找资料
3、请教家长
三、整理资料
四、研究结论
1、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7位的大姓,人口偏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三。
2、姓郭的名人真多呀!有郭隗、郭泰、郭子仪……我为他们而感到骄傲。
活动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前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行书—草书,这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
活动三:制作汉字印章。
汉字承载了千百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一撇一捺之间,流露出豁达包容、蕴藉谦敬的感觉。
我们要传承汉字,不能让汉字的“小火车”掉队。加油!我爰汉字!
篇十九: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一,提出问题。
我经常从诗篇散文,文章,小说常看到张的姓氏,于是我和我同班几个姓张的同学展开了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于中华姓氏的书籍,了解张姓的来源和张姓的历史名人。
2、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张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张姓名人故事。
张起源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1999年我国在昆明举办“世界博览会。”世博会内立了《源于河南的姓氏》碑。其中,第三位便是“张姓源于濮阳”。(4)根据中国科学院提供的资料,汇编的《河南大姓的故乡》地图显示: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其中张姓、姚姓源于濮阳。根据1、史实依据。2、文物遗址。3族谱记载。4依据当代研究成果。
得姓始祖
张姓始祖-张挥
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张姓名人
张飞:三国时蜀汉大将,
张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
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姓人口总数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手拉弓绷紧弓弦,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这个星象的排列形状就像弓一样。宋朝时期,中国姓张的人有490万人,是宋朝的第三大姓。在明朝的时候,张姓人口数量为560万人,张姓人口数量百家姓排名第二。在宋朝至明朝的600年间,张姓人口分布主体由东北向西南迁徙。从宋朝至今的1000多年中,中国姓张的人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
2023年中国张姓人口数量为8480万人,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07%。张姓人口数量百家姓排名第三。
篇二十:关于龙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孙宇豪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我的姓氏,我并不知道它有什么历史,今天我找到了答案。
二、研究方法
1、查阅电子书
2、上书籍中找
3、询问老师、家长、同学
三、调查情况
起源:
孙氏,中国姓氏之一,吴东国幸,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最少可达到3000多一位。
春秋时期,魏国的孙已与齐国的孙书为孙姓始祖齐全,2023年,私信在中国姓氏排序中名义排名第12位,约占中国人口的1。5%。
人物:
1、孙武
2、孙权
3、孙策
4、孙坚
5、孙中山
6、孙思邈
7、孙尚香箐
四、研究结论
1、在百家姓中居第3位。
2、约占中国人口的1。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