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万花筒教案反思
这是生活万花筒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生活万花筒教案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中的故事,记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
2.注意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写出一件事。
3.明确叙述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材,记叙时详略得当。
4.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叙述事情,使故事生动感人。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叙事要完整, 内容具体和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难点
能在习作中通过自己对事情的叙述和对人物各方面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布置任务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大家愿意把印象深刻的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练习,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3.读本次习作要求。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话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从话题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2) 话题中的“印象深”,应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三、开拓思路,精选题材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1)谁做过哪些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2)你经历过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
(3)家里发生过什么事使你印象深刻?其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什么教育并从中记住教训?
(5)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行为或者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印象深刻?
2.指名学生回答: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3.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是怎样的。
四、读读例文,学习写法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同学,他们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你们想听吗?
2.读例文《爬天都峰》,说说例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3.《小木船》中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
4.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板书:写清事情起因、经过 、结果)
5.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五、独立作文,妙笔生花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六、佳作引航
教室里的掌声
“六一”前夕,学校要表彰一批优秀队员。班主任建议大家进行竞选演讲,然后再投票选举。同学们都赞成,于是班主任李老师便宣布竞选开始。
教室里静悄悄的,谁有勇气打头炮呢?我偷偷地四下一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怕第一个上台。一分钟过去了,突然,戴着眼镜的小女孩唐一诺突然从座位上站起,充满信心地走上了讲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的目光被她吸引着,那是钦佩的目光。
我是第二个走上讲台的。面对大家的目光,我心里怦怦直跳。刚讲了四五句就“哑火”了,原先烂熟于心的话突然间“溜走了”。我脑袋里嗡嗡直响,觉得像有什么东西在喉咙里哽着,脸紧张得发烫,手不停地搓着衣角。我觉得太丢人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她太激动了,掌声为她加油。”班主任笑着带头鼓掌给我解围。顿时,教室里掌声响起,这掌声给了我勇气,也给了我自信。一时间,我内心一下子涌出了一股力量。还好,演说总算完了,我带着满头的汗珠走下了讲台。
后来,好几个同学都演讲得很顺利,很投入,我好羡慕他们。
竞选结束了,我虽然落选了,但掌声依旧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勇气,让我难忘。
点评:习作写了班级中的一次竞选演讲,着重写了自己登台演讲的过程,抓住动作、心理描写写出了紧张无助,是老师的话语和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自己自信和勇气,坚持演讲完毕。最后,写出自己真情实感。
七、亮点欣赏
1.分享精彩语段。
佳作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比如,一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谁愿意把你写得最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听?(puXuewang.com)
2.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
八、互评互改
欣赏了这些同学的亮点,你是否也有所触动。请大家再次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把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像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样放一遍。看看自己的文章,跟别人的相比,还存在哪些不足,你准备借鉴别人的哪些写法。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重点放在个人感动、难忘的精彩情节)
2.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欣赏。
3.将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九、金玉良言
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2.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这样,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写作水平在修改中也会得到提高。
十、誊抄作文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体验希望与成功的喜悦,让更多人分享你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生活万花筒
有条有理
有详有略
有血有肉
教学反思:
我在第一次批改时,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找出一堆来,但一堂课,只解决一两种较为典型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句不通,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地使用这种方法,让孩子们一次学会修改一两种病句,渐渐地,你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越来越少。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两极分化缩小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另外,作文讲评要把多数学生作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引发学生的共鸣,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勃勃活力。
生活万花筒教案反思第2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 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5. 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制定设计方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学生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 发展阶段
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思路: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学生很难将对称表现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能表现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 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 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生活万花筒教案反思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审题、选材、立意、构思、例文借鉴、评价,进行习作练习。
2.能按一定顺序写事,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二、教学重点:能结合例文进行读写联动,能把事件写具体。
三、教学难点:通过“六何法”进行习作构思。
四、教学过程:
(一)连结生活,启动经验
1.回顾旧知:同学们,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跟着课文学作文,并有四个发现:习作要关注顺序、内容、视角和细节。学以致用,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习作课:生活万花筒。
2.谈话激趣:你们见过万花筒吗?生活为什么像万花筒了呢?
3.实物观察,结合色彩说事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颜色,感受到什么情绪,会想到哪些事情?这些散落在记忆里的事件,就是我们写作的资源库。
很多学生对习作缺少热情,甚至说到习作就苦恼,究其原因的根本,有一条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所以,习作指导课先帮助学生建立习作和生活的连结,启动学生的经历储备,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万花筒,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从颜色到情绪,由情绪到事件,为学生选材搭建思考支架,能让学生对单元习作的选材有更多选择。
(二)审题与立意:确定选材和中心
1.出示单元习作提示内容,圈出关键词,把握可以写“看到的”“听说的”“亲身经历的”的事件。即:选材角度: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说的
2.说一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事?
3.说一说为什么印象深刻?要说出道理。
在这个环节中,再次借助习作提示,帮助学生拓展选材的角度还可以是“听说的”“看到的”,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选材内容。再从事件所蕴含的“道理”的角度进行筛选,明确立意的重要。
(三)拟题与构思:拟定题目、梳理思路
1.出示题目分类,为学生命题提供参考和指导,并由题目再次启发学生的习作选材。
(1)中心命题:捉蚊趣事、一件烦心事
(2)人物加事件:她收到了礼物、爷爷戒烟了
(3)核心词命题:照片里的温暖、家庭风波、教室里的掌声
(4)事物命题:麻雀、小木船
(5)创意命题:信不信由你、猜猜我有多想你
2.构思:用“六何法”回顾课文《爬天都峰》,完成“六何法习作构思图”。
3.学生组内分享后,推荐代表进行全班分享,指导学生构思的逻辑性,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
习作指导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和提升学生会写的能力。继前面的“连接生活”“角度拓思”两个环节的选材指导后,这个环节设计“拟题”,目的有两个:一是由题目再次启动学生头脑中的事件,二是指导如何为想写的事件命题。“六何法”是《交流平台》一课中,学生习得的一种新的构思方法,借助“六何法习作构思图”,学生的习作框架思维会更清晰。
(四)引入例文,读写联动
1.出示《小木船》的描写片段,发现细节写法的特点: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独立完成描写何事的片段,把动作和语言写清楚。
3.同学代表分享,大家评价,五星为满分:
(1)事件是不是吸引你?
(2)描写是否有细节?
读写联动策略是习作指导中常用的策略,可以安排在习作指导的很多环节。这节课,我以《小木船》的片段指导学生写好事件的细节,弱化了《小木船》这篇例文的描写顺序指导,这也带给我们如何引入习作例文的新思考。评价机制在习作课中占有较重的位置,它既能通过各种评价方法指导分享者的习作,也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对习作要点的把握。
(五)总结提升:
梳理“跟着课文学作文”可以从审题、立意、选材、拟题、评价等方面进行构思和写作。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万花筒教案反思第4篇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综合·探索”领域。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万花筒这种玩具是他们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教学采用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实物入手,有利于他们进行了解和创作。教材出示的图片旨在引导学生在玩耍万花筒的过程中,学会探究万花筒成像的奥秘,发现其图案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万花筒成现出的美丽图案是靠玻璃镜子反射图像而成的。它是由三面玻璃镜子组成一个三棱镜,再在一头放上一些彩色玻璃碎片,这些碎片的图像经过三面玻璃镜子的反射,就会出现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这就是万花筒物理成像原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万花筒的图案,感受其形式美,学会运用绘画、剪贴等形式进行创作表现,激发其创作灵感。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可采用以下环节:玩万花筒玩具——探索万花筒成像奥秘——观察万花筒图案特点——欣赏中心对称的图案——创作丰富多彩的万花筒图案作品——作品展示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玩万花筒,探究体验万花筒成像的奥秘以及图案的特点,学习掌握中心对称图案的形式美感,并采用绘画、拼贴等方法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1. 教师与孩子一起玩万花筒,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万花筒的平面镜成像原理。
3. 出示课题:万花筒。
(二)发展阶段
1. 探讨万花筒成像原因,总结万花筒中美丽图案的特点。
2.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中心对称这个成像特点,师生一起总结出中心对称,并展示大量的万花筒图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形式美感。
3. 教师示范万花筒绘制方法:(1)画基本形;(2)画细节;(3)涂色完成。
(三)学生创作
1. 通过采用绘画的方式,创作出各种万花筒的图案作品。
2. 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1. 学生展示创作的图案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体会创作的成就感。
2. 学生评价,教师点评。
(五)课后拓展
播放大量中心对称的`美术作品,提问并启发孩子思维:还可以采用哪些表现手法创作出漂亮的万花筒图案呢?学生各自发表自己意见,提出更多方式进行创作,相互带动思维的拓展。
第二课时
(一)引导阶段
展示万花筒成像图片,提出疑问:小小的万花筒,为什么能有千变万化的图案呢?
1. 师生把教具万花筒拆开,跟学生一起观察万花筒的内部构造,了解万花筒是利用三棱镜成像原理,通过光的反射产生影像的原理,充分感受探索学习的乐趣。
2. 学生选择自己在万花筒中观察到的某一图案,简单画一画。分小组把自己画的图案放在一起观察交流,并总结出万花筒图案中心对称的特点。
3. 欣赏大量的万花筒图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形式美感。
(二)发展阶段
1. 教师采用剪纸的方法,示范制作出简单的中心对称图案。
2. 学生观察总结表现方法:(1)对折,找到中心点;(2)剪出图案;(3)打开后成型。
3.启发学生在自己剪出的简单图形上,运用绘画、剪贴等方式进行再加工,使万花筒的图案更加丰富。
(三)学生创作
1. 学生独立地运用剪纸、拼贴和添画的方法,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万花筒图案。
2.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工具使用的安全。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1. 学生展示创作的图案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体会创作的成就感。
2. 学生评价,教师点评。
(五)课后拓展
展示中心对称的形式在美术领域的运用,如标志设计等,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思维。
(六)收拾与整理阶段。
引导学生整理好制作工具,尤其是剪纸的同学,应注意环境卫生。
评价建议:
1.学生能否主动愉快地参与镜面反射的体验活动,发现万花筒千变万化的奥秘。
2.学生能否充分体会中心对称的形式美感,并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剪贴或添画出类似万花筒图案的作品。
教研提示:
如何拓展中心对称图案的表现形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