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精选好句50句

1、《叠题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2、译文  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人才济济,如果项羽愿意重返江东,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3、原文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5、包羞忍耻是男儿。

6、是指《题乌江亭》“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为如果重新来一次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7、作品原文:

8、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9、《题乌江亭》:杜牧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杜牧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认为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算不上真正的“男儿”。

10、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11、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12、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3、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14、《题乌江亭》不是陆游的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5、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16、《题乌江亭》原文:

17、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18、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19、乌江在秦汉时为历阳县的一个亭。按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游徼。……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

20、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21、东城旧址在定远东南三官集附近,“项羽过东城的目的是要强渡乌江渡口回江东老家去。

22、《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译文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  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愿意重返江东,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23、(唐)杜牧

24、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25、唐代:杜牧

26、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

27、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28、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29、白话译文:

30、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31、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判了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该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32、扩展资料:

33、《乌江亭》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34、江东子弟多才俊,

35、《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36、题乌江亭

37、胜败兵家事不期,

38、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叠题乌江亭》。其中表达这首诗的主旨的诗句是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它的意思是经过四年的楚华战争仗打这份上,战士们都已经感到疲劳怨战了;就算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39、“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40、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41、题乌江亭寄托了作者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的感情,表达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的思想感情。

42、四溃山北侧就是从西北面的阴陵逃往东南东城直至乌江渡口的秦时驿道”,这个三官集从地图上看离乌江的直线距离不超过一百公里,这一带秦汉时多丘陵、沼泽,因民“稀而旷”,且驿道已到江边,乌江属东城是交通的需要。这就是历阳与乌江、江浦一带当时分两邑的大致态势。

43、《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44、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45、创作背景:

46、王安石写了《叠题乌江亭》,全诗如下,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首诗与杜牧的《题乌江亭》相比,以冷静的分析,依据楚汉之争的战争发展态势,做出了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理性分析,表现了王安石政治家的独具慧眼。

47、简析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48、卷土重来未可知。

49、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50、两者都有自己的道理。杜牧以文学家的身份,批评项羽缺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政治家应有的远见;王安石以政治家的身份,看到了久战之后,人心思定的历史必然。面对生活,我赞成杜牧的观点——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该乐观,就该不屈不挠;面对历史,我赞成王安石的观点——历史不容假设,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