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的意译

第1篇:关于文言文的意译

文言文翻译最常见的是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直译的方法,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这种方法大家比较熟悉。

下面我们来谈谈意译这种方法。

意译。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意译而不用直译呢?

第一种:文言文中有修辞的地方需要注意

一、常见比喻修辞手法应该注意

例如:

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句中[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而应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记>)句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

二、借代修辞手法应该注意

例如:

1、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缙绅"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作指画及记事之用。也叫[手板")*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所以用[缙绅"代指官员。

2、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万钟",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这里代指*厚禄。、翻译时,不能直译,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了。

三、委婉说法应该注意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

例如: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日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其中。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2、[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填沟壑"指死后没有埋葬,尸体扔在山沟里。这里谦称自己的死。

3、[权起更衣"(<赤壁之战>)[更衣"不能译成[换衣服",应译成上厕所。

四、用典故的地方需要注意

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例如:谭嗣同曾对梁启超说:[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其中程婴、杵臼都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赵朔为仇人屠岸贾所杀害,程婴和杵臼设法保全赵朔的孤儿。月照是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的一个和尚。西乡隆盛是他的好友。当时幕府专横,天皇无权。他们为*幕府,到处进行宣传。后来被迫投水自杀。西乡隆盛遇救而活,终于完成了志愿。这四个人名。如果解释。必须说出有关故事和文中的用意,但翻译无法把有关故事写进译文,然而又要译出用意,所以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可译为:[现在康先生是生是死还不知道。我要像杵臼、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报答皇上。你要像程婴、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第二种:各类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但是各个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翻译时应该注意

例如:

1、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张衡传>)其中[下车"不能译为[下了车子",而是指官吏初到任。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其中[视事"不能译为[视查事情"而是指到任工作。

第三种:有些句子。为了增强语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直译显得太呆板

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以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在阅读文言文时,翻译理解文章,遇有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用典、习惯用语等时不能直译,要注意用意译的办法来翻译。

第2篇:关于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翻译技巧

导语: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考试,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小编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吴戈兮被犀*”(《国殇》)和“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

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第3篇:盘点高考文言文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2002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落到实处。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

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灭”,“樯橹”,借代曹*战船,这里借代曹*水*;“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