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节奏训练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中,音乐感觉的培养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学生节奏感的训练。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我们现在从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归纳出以下几种节奏练习方法:

一、语言节奏练习。我们可以通过民谣、诗歌,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比如最简单的《静夜思》,可以加上自创的节奏朗诵,这样学生感觉非常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不一样了,很新奇,也必然会很感兴趣。可以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学生在边朗诵、边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

二、声势练习。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可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三、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在拍手、拍腿、跺脚的声势训练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对于学生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声部的节奏音乐了。

第一组跺脚:××︱××︱

第二组拍腿:0××︱0××︱

第三组拍手:××××︱××××︱

四、轮说节奏练习。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歌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将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进行轮说,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节奏记忆能力,同时可为今后学习轮唱奠定深刻的感*认识。

五、变奏节奏练习。同一首歌曲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的节奏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苏教版7年级上册中的歌曲《我们一起来》,节奏欢快,可试用不同的节奏型为之伴奏,更加体现歌曲的欢快情绪,学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被感染了。

1、拍手××︱××︱

2、拍手加敲桌××︱××︱

3、跺脚××︱×0︱××︱×0︱

以上我们介绍了五种节奏练习的方法,不是沉闷地、一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

第2篇:音乐节奏的训练方法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旋律的骨架,它在音乐中的价值是无可取代的。音乐中时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节奏的变化中。人们常常把它比作音乐的呼吸和脉搏,它让音乐更有生命力,是音乐发展的力量源泉。而多数人往往只重视对旋律的训练而忽略了节奏的训练,忽视了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缺乏对节奏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因此节奏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音乐节奏的训练方法,欢迎阅读。

一、节奏型的练习

音乐旋律以音响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组织起来进行交替与变化。千变万化的节奏运动形态在不同长短音符的组织与变化中得以体现,旋律的艺术表现力往往以特有的节奏型来增强,合理、规律的节奏型组合能促成美妙动听的音乐。

音乐中的节奏虽然形态多种多样,构成千变万化,但其基本形态归类并不复杂。只要认真思考,用合理的训练方法配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基本节奏开始学习,循序渐进,细心体会,要掌握好其他复杂的节奏并不是难事。

在一首曲子中,节奏的组合常常会有一些典型的意义,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组合,就是节奏型。音乐中常见的节奏型有:均分型、附点型、切分型、连音型、带休止型等。不同的节奏型则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如切分型能使节拍的强弱规律改变,使音乐变得有较强的起伏感。带休止型具有轻快、活泼的作用等等。

在节奏型的练习中需要加入有效的记忆方法,才能使节奏型的练习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感*记忆和理*记忆结合运用是增强节奏型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感*记忆就是不假思索地将所给的节奏快速念出,这主要是凭借自己对节奏的律动感知。感*记忆主要适合于节奏模仿训练,但对太长的节奏型组合,感*记忆则显得力不从心。理*记忆就是将所给节奏进行快速分析,寻找规律加以记忆,这主要是凭借自己对节奏型的熟知程度及反映速度,对节奏型不熟悉或反映过慢则会跟不上节奏乐句的进行,导致遗漏节奏,使记忆发生错误,理*记忆不利于多种节奏型的组合记忆。因此,对于节奏型的记忆,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将两种记忆方式结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掌握了一定的节奏基础和记忆方法后,先从简单的节奏型组合开始练习,逐渐增加节奏型的难度和节奏型组合的长度,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过渡,由基本节奏向较难的节奏过渡,并在训练中做到认、听、读、写,强化大脑对节奏的记忆。这一切的训练都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练习,始终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更快速的辨认节奏型并模仿,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不同的节奏型要根据其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训练。在练习节奏型时,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带休止符的节奏型练习会造成内心的紧张感,在训练中要克服内心的紧张,以平常的心态来面对它,不要一遇到这种节奏就打乱原有的速度。要注意稳定内心速度感,加强对节奏的内心感受意识。练习它时,可以在内心默念出休止的时值,这样对于练习者来说,可以更准确的掌握休止的时值。

切分音的出现会改变节拍的强弱规律,在练习切分音时要注意,在切分音所在的节拍中,第一个音符并不是重音,重音转移到了第二个音符上,所以第二个音符的出现相对该节拍中的其他音符来说是强的。

附点节奏型常常在音乐中出现,如:

等。对附点的时值,我们往往会忽略,常常在附点时值未延续够的情况下就停止了,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没延续够时值就停止的不良习惯。也会影响后附点节奏型在音乐中的特点,影响音乐的表现力,所以一定要把附点的时值延续够。

在连音的练习中,连音的节奏会在固有的节拍内显出它的特别。练习时注意节拍的时值,在固定的时值内均匀的分配音长,同时它与其他节奏的连接上应多加注意。

二、节奏感的练习

节奏运动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往往同人的心理活动相对应。良好的节奏感就是对节奏各因素的敏锐感知和准确表达。节奏感是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节奏感的训练可以从培养节拍感开始。如:用节拍器来进行数拍练习。先一拍一个音,一拍两个音,一拍三个音,一拍四个音地跟着节拍器用嘴数拍练习,然后自己数着均衡的口令走路或跑步练习。这样容易让均衡的节拍感觉牢固在心中,能够有一个内心的均衡速度和节拍意识,这是开展节奏感训练的基础,它可以为学习节奏打好前期铺垫。

节奏感的训练也可以加入朗诵。我们生活在语言的环境中,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的节奏,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应从有节奏的朗读开始。如:有节奏的朗读一些简单的诗词、歌词,或即兴的讲一些有节奏的话,并在朗读的同时用手拍出节奏。

这样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了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在节奏感训练过程中,还可以加入基本的指挥手势,对节奏感的训练会有很大的帮助。如用嘴读出节奏的同时用手打出节拍,并做到每一拍的速度一致,先由慢速度的练习开始,慢慢的加速度练习,并做到强拍子的动作较明显于弱拍子的动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正确的念出每段节奏所要求的标准速度,同时又有助于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当然,机械的表现节奏的长短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是节奏感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节奏感的练习和掌握不能单一训练基本节奏或节奏型组合,要深入到音乐作品中,去感受音乐的情感起伏。

三、体态律动在节奏训练中的运用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达尔克罗兹经过对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领域的研究,创造了这种新的音乐教育方法。体态律动通过身体的运动(动作)对音乐加以“反应”,从而促进人的各种感官和机能的发展,并不断发掘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体态运动的特点是排除单纯的音乐技术训练,通过人的自然地表达方式来学习音乐。

节奏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内在欲望出发,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而在节奏训练过程中带入体态律动的各种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促使人们积极探究新事物,是人类产生认识欲望的动力之一,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开始学习时,应该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欲望。比如在节奏训练方面,要诱发学生“动”的欲望,引导他们“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节奏训练。运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带入体态律动的各种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体态律动活动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方法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使学生用心地去感受节奏,是激发学习欲望的好办法,尤其适用于儿童的节奏教学。

(一)随着音乐做动作

让学生在教室里散开,老师*奏由二分音符构成的音乐,学生随着音乐边走边做青蛙游泳的动作。做完青蛙游泳的动作后,随着由八分音符构成的音乐,边跑边模仿小*的“*刨”式游泳动作。根据情况,还可以把音乐变换成由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全音符等基本节奏构成,动作也可以有所变化。这种对动作的模仿,既可以使学生分辨一些基本节奏,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作反应能力。

(二)模仿声音并做动作

对于儿童来说,熟悉的事物更容易感知。所以,模仿声音的题材应该来自于儿童的生活。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带到节奏教学活动中去,如动物、自然现象、交通工具、体育活动等等。

串成一排,模仿火车的样子,边走边读节奏。

这种模仿声音并做动作的方法,既进行了节奏型的练习,又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

(三)把节奏带入游戏

模仿“挑水”的游戏来练习一组不同的节奏,拿着小桶跑步到水边的节奏,用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水杯盛水到水桶里的节奏,用一个四分音符和一个四分休止符交叉进行组成的节奏乐句;挑起水桶迈步的节奏,用四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走了一段路有点累了,脚步放慢的节奏,用二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终于到家了,放下水桶高兴欢呼的节奏,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如此练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练习了节奏型,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体态律动不单是用耳朵听音乐,同时是用身体来表现音乐,它能调动学生全部的感官,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协调学生的身体动作,把它带入节奏训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综上所述,在节奏感训练中要深入到音乐作品中,去感受音乐的情感起伏。带入体态律动的训练则要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有趣的活动,激发学者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训练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训练中既要提高训练者对节奏的感知、理解能力,又要增强他们的创作和表现能力。并要多关注音乐作品中新颖的、富有个*化的节奏型,同时还要注意节奏与旋律、内容、情感表达相统一。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生命,在音乐中的价值无可取代,音乐中时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节奏的变化中。所以,我们必须刻苦的练习并掌握它,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

第3篇: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方法

音乐是—种有—定节奏组织的、通过时间而展开的艺术。把音乐的各种音响、音调要素在时间上加以组织,这就是音乐节奏的功能。你知道如何训练音乐节奏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方法,欢迎阅读。

音乐是—种有—定节奏组织的、通过时间而展开的艺术。把音乐的各种音响、音调要素在时间上加以组织,这就是音乐节奏的功能。音乐的节奏感可以既是一种基本的音乐才能,不仅有生理的基础,还有心理的感情作用在内。表情丰富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其原因也在于此。由于节奏的用途是组织音乐的各种音响或音调要素,因而它同其它的要素就有着经常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这方面来说,离开旋律与和声,离开乐句的音调发展,节奏本身是不单独存在的。有人曾把节奏看作是音乐的“呼吸”与进行的原则。节奏的*质、节奏的“呼吸”、力度等,都是由作品的艺术内容、音乐的形象所决定的,音乐节奏是一个有艺术表现力的范畴。

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学生会接触到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同时进行的理论教育主要是视唱,都能帮助学生在乐器上表现他已经掌握的各种节奏习惯。但是这主要是音乐的习惯,学生从歌唱中了解和感觉到节奏的*质,而这种了解和感觉也得在演奏上加以表现。

我们不能把本来速度很快的用十六分音符写的练习曲改用四分音符来演奏,把速度减慢四倍的害处很大,会养成学生不注意乐曲的真正速度的习惯,以致后来不愿按乐谱上所指示的时值准确地演奏.而这些时值正是音乐进行的本质。在学生理解和表现节奏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技术上的困难。只有逐步克服了这些节奏的困难以后,学生才能在演奏中表现出生动的节奏。

因此有必要对那些接受过初期教育的学生加以适当的修正.要求他同时完成各种各样的有关姿势、音的奏法、读谱、手的配合动作以及其他演奏细节等的复杂任务。

要一下子掌握这许多东西是不可能的。至于把这些技巧整理得井井有条,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保持平衡.使它们内外统一,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节奏才能将所有这些东西组织和统一起来。

要获得良好而巩固的效果,必须采用一个最为正确可靠的方法,一个至今尚未失去其教育意义的方法——在开始用乐器练习以前,先作视唱练习,而在视唱练习时,一定要打拍子计算音的时值和组合,打好基本节奏训练的基础。以后用乐器练习时,也可运用上述方法计时,通过这种方法而掌握节奏,对于整理和汇集有关乐曲内容以及演奏的各种各样的零星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初期教育中,我们不应强迫学生学习不必要的繁杂的技巧。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悉心研究节奏的特*,因为只有在掌握了节奏以后,才有可能扩展他以后的学习范围。

要注意尽量避免用脚打拍子。这一辅助方法在初期教育中通常都是在教师的影响之下加以采用的。它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暂时借用的一种辅助方法,只有在分析新的乐曲,学习新的技巧、或练习一首已经基本上熟悉的乐曲(即通过视唱而对乐曲中的音程、速度以及音的时值已有明确的概念)时,才能偶然借助于这种方法。

经常用脚打拍子的习惯是非常有害的。这种方法不能培养儿童对于内在节奏的活的感觉。这种内在节奏和节拍所打出来的节奏完全不同。有些学生常犯速度分歧的毛病,例如,用脚打的是一种拍子,而身体摇摆的速度与脚的动作不一致。至于内在的节奏和出声数出的拍子,更是另一回事,既不符合于实际发出的音响,也不符合他在乐器上奏出这段音乐时的身体动作。

用脚打拍子只是在练习不同技巧的同时配合和平衡时加以采用的一种辅助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