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教学反思范文
第1篇: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教学反思范文
根据“读写结合”的主题确定的这篇文章,得到了黄永敏老师的赞同,称赞是一篇读写结合的好范本。试教的第四次,我已全然没了*,本来就不大美味的课此时觉得纯属“清汤一碗”,但在磨课的过程中还是不断地收获着,就此罗列以下:
一、教学目标应集中、明确。俗话说:多则惑,少则得。从最初设定的三四个目标到现在仅存的一个目标:通过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正确理解动作形象,并能最大程度准确运用动词来迁移表达,单一目标明确指示*会让学生更有方向。
二、倡导“读写结合,得意得言”的语文教学理念。只重思想内容,忽视表达方法不是大语文的本旨所在。要写好,必须先读好,必须认认真真地读,弄清楚作者是怎么写的。这包括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准确理解各种不同的动作形象等等。熟读、理解是基础。其次才是结合借助文本的可仿*和可生成*,着眼于解决学生习作“无米之炊”的“瓶颈”。
但如何才算是扎实有效地落实了习得方法和尝试表达运用,却不是“鱼与熊掌”可以马上兼得的。知识有理解、消化、积累的一个过程,不断地咀嚼进新方法,达到质变,方能慢慢学会表达。
三、摆正教师引导者的位置,不拘泥于形式,让学生有所得是评价一堂好课的唯一标准。
第2篇: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篇课文,结合本文人物描写特点,将教学目标确立为:学习通过人物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格的写法,并以此为例指导写作。教学时从整体入手,紧紧围绕“抓住人物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格特点”这一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过程,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课文为例,读写结合,拓展延伸,运用方法,指导写作,高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利用多媒体进行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手疾眼快、精神抖擞”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嘎子的*格特点,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抓住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格特点的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嘎子的*格特点,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抓住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格特点的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看动作、猜人物。
(1)只见他左手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提起拳头打得老虎动*不得。
(2)脚踩风火轮,手持火焰*,如飞云掣电,疾驰而来。
(3)他纵身一跃,跳到山崖之上,抡起金箍棒,向那妖魔劈去。
2、小结:
这些经典著作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因为作者赋予了他们标志*的动作。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这样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
3、揭题:
作家徐光耀也用精*的动作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小英雄形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订正读音、理解词意。
三、圈画动词,初悟方法。
1、浏览课文,圈出动词。
2、学生展示、补充。
3、齐读。
师小结。板书:动作描写。
四、品悟形象,领悟方法。
要求:默读第3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体会小嘎子的*格特点。
1、生自学。
2、小组合作。
3、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句(1):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重点句(2):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
师小结:同学们,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让小嘎子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难怪老舍先生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
五、拓展阅读,体会妙处。
学习《小嘎子关禁闭》。要求:认真阅读片段,画出文中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格特点,并简单批注。
1、生按要求自学。
2、汇报交流。
六、运用方法,补写片段。
出示要求:发挥想象,运用恰当的动作描写,补写《小嘎子堵*囱》,展示人物*格特点。
小嘎子输了比赛,看着胖墩儿得意扬扬地离去,心中气愤难消。猛抬头,看见胖墩儿家房顶上正冒着*的*囱,?
在房顶上,小嘎子前仰后合,乐得几乎喘不上气来------
1、生想象补写。
2、师生交流评议。
师:你们精*的动作描写,让我们再一次领悟了老舍先生的这句话: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孩子们,你们笔下的小嘎子就“站”起来了,能用手中的笔,让更多的人物站起来吗?
第3篇: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反思范文
在鲜花盛开的五月,在名师工作室牛街小学的第九次活动中,我执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写读结合”阅读课研讨,结合本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我是这样来构思设计的。
首先课前出示本组课文习作要求,以写促读。让学生明白本组课文习作就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那么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刻画出来的?顺势切入课文。这样以写为驱动的阅读教学就更具有目的*和针对*,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影响更明显。其次紧扣人物的动作描写进行教学。作家徐光耀在课文中抓住人物二十多个连续*的动作,准确生动的再现了二人摔跤的过程,也把二人不同的*格特点展露出来。教学时,我把二人摔跤的过程分解为四个环节,抓住人物关键*动作,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如在摔跤赛前的准备,我引导学生品读“嘎子虎势儿一站”,品读出这是一个气势逼人的嘎子;第一回合的较量时,我引导学生品读揣摩“嘎子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明白这是一个机*敏捷、富有心计的嘎子;抓住动作“塌、合、鼓”品出这是一个沉稳老练、憨厚老实的胖墩儿;在第二回合的僵持时,引导学生抓住“推拉拽顶”,理解嘎子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从而品读嘎子的求胜心切;在决胜局中,抓住“勾”读出嘎子的沉不住气,争强好胜。在品读揣摩中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然后在摔跤过程的精*回放中总结出本课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连续*动词的准确运用刻画了嘎子、胖墩儿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但是一堂课上下来,有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的还不够恰当,通过认真的课后反思,我觉得以下几点需要努力改进:
1、课前的准备和课中生成的预设还不够充分。课前学生在描叙我时,用到了“魁梧、风度翩翩”这些和我个人特点不符的词,出乎我的预设,就不会相机引导学生观察我的衣着、外貌,使学生明白认真观察才能抓住人物特点。在品读嘎子的富有心计时,把嘎子摔跤凭借手疾眼快这环节忘了,板书也忘了一部分。
2、课堂中引导*的语言不够简练,应该再具有启发*和引导*。借班上课,在师生不熟悉的情况下,怎样在课堂上关注更多的学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在这一方面还需努力。
3、在摔跤过程精*回放时,为了增加课堂气氛,我让学生模仿,上台表演。这个表演的过程对学生理解动作的准确*和连续*没有多少帮助,甚至是无效。所以今后课中在设计表演环节时要慎用,以免落入表面热闹实则无效的尴尬局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