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知识点之分号
第1篇:初二语文知识点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5、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6、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7、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格特征
8、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9、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叙。(补叙属于*叙一种)。
10、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第2篇: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标点符号
例析: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______湘西茶峒镇去旅游。
*:b
总结:a项不是疑问句,问号应为逗号;c项“我们说”后的冒号应为逗号;d项“边城”的引号应为书名号。这三个选项都可能造成考生误选失分。解题方略是记住标点符号的使用位置及用法。
初一语文文言文《狼》阅读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止有剩骨_________
2.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
一狼得骨止_________狼不敢前_________
止增笑尔_________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
3.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
4.一狼洞其中_________
场主积薪其中_________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
屠乃奔倚其下_________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
5.缀行甚远缀:_______________
6.一狼仍从从:_______________
7.骨已尽矣尽:_______________
8.屠大窘窘:_______________
9.顾野有麦场顾:______________
10.场主积薪其中薪:_________________
11.苫蔽成丘苫:________蔽:__________
12.屠乃奔倚其下奔_______倚___________
13.弛担持*驰_________持___________
14.少时,一狼径去少时_________径_________去_________
15.目似瞑,意暇甚瞑_________意_________
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_________隧_________
17.乃悟前狼假寐悟_________寐_________
18.盖以诱敌盖_________诱_________
19.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黠_________顷刻_________
20.屠惧,投以骨投以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眈眈相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一狼洞其中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屠自后断其股断其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盖以诱敌以诱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中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屠暴起,以*劈狼首,又数*毙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文章最后一段说“狼亦黠矣”,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屠户变化的语句,并说明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及出处。
学习语文的几点建议
“过一点语文的日子”,包含两层意思:把语文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和在平日里养成一点“语文的习惯”。前者是一种学习的境界,许多语文学得好的同学实际就是这么做的,虽非人人都能做到,但至少应成为大家学习语文的追求。后者是一种要求,特别对于初中学生,应是努力达到的目标,它是一个学生是否入了语文学习之门的衡量标准,也是语文能力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过一点语文的日子”,会让你的语文学习变得轻松。
同学,你有没有过上“语文的日子”?过上哪种“语文的日子”呢?不妨用下面的问题自测一下。
-语文教材的材料是否就是你回答老师问题的全部?
上完课后,考完试后,这篇课文或这本语文书是否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如果回答“是”,这表示你离“语文的日子”还有点远。因为真正的语文学习,即便“文字”从你的身边轻轻地滑过,也一定会在你的头脑中、心底里投下它的影子,甚至是深深的烙印。如,本书的文章编写有什么特*?本章节提及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否已经成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因为,没有留下点“可持续”的习惯、记忆、体验,就算不上真正的学习。
-你的书桌上是否有一本经常发挥作用的词典?
如果“是”,表明你有了一个良好的语文习惯。因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加深词义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词典是帮助你理解词义、探究词源,不断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帮手。斟字酌句地细读会让你不断发现疑难,“咬文嚼字”探究会帮你不断丰富语文素养,小小的一本词典,折*了语文学习所需的严谨态度和深入文本的方法。
-你是否愿意聆听,愿意表达?
如果“是”,那么恭喜你多了点“语文的日子”的感觉。因为聆听和尊重他人意见,思考并表达自己观点,不仅仅是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技巧,也正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你在用行动实践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总之,初中语文不是一门理论课程,而是一门讲究实践、*作的课程,在听说读写全方位地、反复地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入语文学习之门,就是要有意识地过上“语文的日子”。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文言诗文要尽量做到熟练背诵
教材所推荐背诵的文言诗文不多,但都是编写者精心筛选过的,它就像英语学习中的单词,是文言文能力提高的必备基础。另外,有些同学只会默写,不会背诵,或者背诵很不流畅。可是古诗文讲究格律声*,不实现古诗文的“有声化”,就像磁盘里损失了一道*,这样的学习是不完整的,记忆也就不会牢固。下了这番功夫,到初三文言文复习时也不会遗忘,复习会轻松许多。
-每篇课文学习要有一得,或是一种语言知识,或是一种思想,或是一个人物形象等等
有些同学很喜欢到课外去做摘抄,这是一个好习惯。但是,语文教材应该是最权威的读本,我们不应舍近求远,忽略了离我们最近的宝库。同样,大家也可以对教材做些摘抄,即便中考不直接考教材篇目,但所出的考题也一定是在教材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迁移。
-每天有半小时以上的课外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语言,积累思想,很多学生都认同这样一句“定论”——读什么写什么,课外阅读的品位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这是唯一能够做一辈子的作业,不是吗?
-每天做点生活记录
如果不能做到每天,也一定要为自己建一个写作“材料库”。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有单元主题,可以将这些主题直接拿来做生活素材,使自己的观察有路可循。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甚至可以简便到一天只写几句备忘录似的话。有了这个“材料库”,即便不是“巧妇”,“有米之炊”也会好做许多。
平时对语文学习减一分功利心,多一点真生活,在积累和运用中让自己的语文可持续发展,到初三“大战”来临之时,我们必多一份实力,多一份沉着,多一份自信。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仿写
课标和教材对文字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能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仿写题主要考查在语意连贯、结构、修辞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
仿写看似简单,其实得分率并不高。学生对开放*重视不够,平日练习过少或不屑练习,认为随便写上几句即可,其实开放并不是无原则的渲染,也是有规则在里面的。
基本:
1、注意内容的统一*,仿句要顺应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做到文脉相通。
2、注意结构上的一致*,仿句要与例句的短语类型、单句成分、复句关系以及句式一致,字数近量相同,至少相近。
3、注意修辞上的一致*,仿句要与例句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符合句子的语境。
4、注意语意上的协调*,仿句要与例句前后语意连贯,语体**、感**和风格协调一致。
解题方法:看要求,析句式修辞,搭骨架,装血肉,查漏洞。
常见考法
句子仿写通常都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误区提醒
1、解答仿写题应具备下面一些与能力
首先是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运用语言的规律,掌握它们无疑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根据例句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另外仿写句子。
太阳无语,却放*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自选话题的仿写。品读所给例句,我们能看出以下特点:一是全句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歌颂了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二是例句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为并列关系,第二层为转折关系(标志词“却”)。我们做这道仿写题时可不考虑所写句子的内容,因题干无此项要求,但整齐的排比句式、活泼的拟人手法则必须用上,且句子之间的关系也一定与例句一致。仿写示例:“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芳;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其次是丰富的联想能力。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如果不能展开联想,*依然不恰当。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扩大生活与知识积累,掌握联想与的方法。
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方法,仍以“她”为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指定话题的仿写练习。按要求,我们仿写的句子仍然得围绕春姑娘展开,要表现出春天给大地、人间带来了什么。从形式上说,我们仿写的句子必须使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要跟例句保持一致。合起来构成一个整齐的排比句。做这道题,我们要展开联想:春天除了万紫千红。还有什么。仿写示例:&ldquo中考;她伴着淅沥的小雨点,把美丽的故事讲给鱼儿,讲给青蛙;她跟着山间的小溪流,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唱给牧童;她带着归来的小燕子,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传遍农家。”
再次是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仿写是小型的写作练习,它要求我们在极为有限的字数内尽情展示才情。如果语言表达平平,就很难在这块小天地里有大的作为。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鲜活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露珠的晶莹剔透、晚霞的绚丽迷人……化入心中,流入笔端,即成为美妙动人的文字。有了关注万物、珍爱生命的热情,辅之以广泛的阅读——读好书,读美文,再通过必要的语言训练,就不愁写不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
2、解答仿写题要做到四个统一
(1)话题要统一
“话题”在这里指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显*话题,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
请仿照例句,以“友谊”为话题造句。
例句:要用理想去引路,要用创造力去开拓,要用汗水去浇灌。
示例:“友谊要用真诚去播种,要用理解去护理,要用热情去浇灌。”。
第二,隐*话题,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精心选材。
仿照下面这句话的句式,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少一些灰暗的*调。”
(2)句式要统一
仿写句了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弄清它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旬、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进、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必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
(3)修辞要统一
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
(4)*调要统一
*调即**和情调。在这里既指语境**,也指感**,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值得说明的是。此项要求与前三项相比具有一定的灵活*。更能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①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②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
示例:①“吹走世间的尘埃”“吹绿田野里的庄稼”:②“滋润人们的心田”“滋润干涸的土地”。
总之,仿写句子考查的是综合能力,做这种题要对例句分析透、把握准,严格做到四个统一。
【典型例题透视】
1、套用式仿写题
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例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秋天的3个特点;从句式上看,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的仿写重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句式直接套用例句即可。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关键要把握其特点。如:“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2、修改式仿写题
删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在原句基础上进行修改式仿写。题目要求删改后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即两句在词语和句式方面都要整齐相对,既是对后句的修改,又是对前句的仿写。据此不难得出对仗工整的修改句:“近看西北,造数间临水轩斋。”
3、续写式仿写题
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还要注意句中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如:“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
4、造句式仿写题
“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其实是让学生在理解“摆渡”一词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仿照示例的格式“把……摆渡到……”造句。仿写的关键是对“摆渡”一词比喻意义的把握。仿句:“(1)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2)医生把患者摆渡到的乐园。”
识记文学常识方法指点
文学常识这一知识点在备考过程中应抓住“点”“线”“面”这几点,由“点”及“线”,再由“线”及“面”,从而全方位把握这部分知识。
点:全面撒网,重点突破,做到点点清
首先,要牢牢抓住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要重视学习重点、自读提示、课文注解、课后练习和助读资料中提到的相关内容,尤其要重视课本附录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教学大纲”推荐书目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在此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
其次,要抓住典型的文学样式和有代表*的作家、作品展开复习。如*古代文学样式主要可从先秦散文、汉末建安时期的建安文学和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着手复习;*现代文学除要抓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传统“六大家”的文学成就复习外,还得注重复习与钱钟书、沈从文、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不同风格的作家及其作品有关的知识。
线:缕成线,线索清
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要从宏观上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概要识记。让时间、国别、体裁穿针引线,将众多文学常识知识连成一体。
面:铺开面,分成块
我们可将文学常识分成几块;形成小的系统来复习。如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分类,形成四个小系统,掌握这几块知识。另外,每一个作家,他的生活时代、代表作,也可以构成“扇面”进行复习。还可以围绕教材,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体裁,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文学成就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进行识记。
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下传统作业设计的片面*
【—新课程理念下传统作业设计的片面*】,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于它新的价值。
作业评价的片面*。作业评价单调,作业评语刻板教条化。从作业本检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只是一些简单的等次,诸如“优”、“良”、“中”“差”之类。有些作业虽然写了评语,但多数评语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评价司空见惯,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不仁了。作业评价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很难想象在学生毫无反省意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面对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
总结: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化发展。
初二语文优化测控:《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飞沙走砾()廿二日()燕地寒()
呷浪之鳞()曝沙之鸟()泉而茗者()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土膏微润()
③娟然如拭()
④泉而茗者()
⑤红装而蹇者()
⑥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当时作者____________为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他是明朝“____________”的代表人物。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皮始解,波*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
5.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
6.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
7.描写初春景*的句子,写山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写水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写游满井的时间是____________,这一天的天气____________,这燕地余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
9.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于是*皮始解,波*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
卢沟桥
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统九年修之。桥二百步,石栏列柱头中考,狮母乳①,顾抱负赘②,态*相得③,数之辄不尽。俗曰:鲁公输班神勒④也。桥北而村,数百家,己巳岁虏焚掠略尽。村头墩堡⑤,循河婉婉,望去如堞⑥。
注:①狮母乳:指母狮和幼狮。②赘,通“缀”,连结。③得:适合。④神勒:神妙的雕刻。⑤墩堡:战争中防御敌人的碉堡。⑥堞:城墙上的矮墙,也称女墙。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石栏列柱头,狮母乳()
②顾抱负赘,态*相得()()
③数之辄不尽()
④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
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去如堞。
14.把本文分两层。每层内容的中心词是什么?试用文中的一个字说明。
15.你读了本文,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三、
16.田园风光是无比美丽的,田园生活是令人向往的。根据下面四句古诗中的意境,发挥,描绘出“邀我至田家”的场景片断,字数150字左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9*满井游记
一、1.lìniànyānxiāpùmín?
2.①拘束②肥沃③擦④烧茶⑤骑驴⑥湿遍
3.袁宏道*派
二、(一)4.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5.欲扬先抑。
6.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
7.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于是*皮……乍出于匣也柳条……寸许
8.廿二日稍和余寒犹厉
9.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0.①在这时候水面上的冻*开始融解,水波的颜*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接着一层,清澈得看见水底。②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然而居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二)11.①初生的②回头看背着③查点④一般人雕刻
12.本文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卢沟桥。重点是桥侧雕刻的石狮。
13.村头上防御敌人侵犯的碉堡,顺河蜿蜒曲折,望去如同城墙上的女墙。
14.以“桥北而村”为界,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容的中心词是:桥。下层内容的中心词是:村。
15.最大的感想应是:**不但勤劳勇敢,而且具有高超的才智。
三、16.提示:认真体会诗歌意境,想象要合理。
第3篇:初中语文知识点之标点符号的用法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质和作用。
标点符号的用法:
1.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2.问号:表示一个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3..感叹号:用在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表示强烈的感情。感叹句和语气很重的祈使句才用感叹号。
4.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5.顿号: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的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
6.分号:表示一个并列复句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7.冒号:一种是用在总括语之后(提示下文)。一种用总括语之后(总结上文)。
8.引号:第一种表示引用。
第二种表示特定称谓。
第三种表示着重指出或强调的内容。
第四种表示讽刺和反语。
9.括号:表示括起来的语句是对前边词语或句子的注释或补充说明。
10.破折号:第一种表解释或补充说明的话。
第二种表示后面是跳跃或转折的话。
第三种表示语音的中断、延长。
第四种表示递进。
11.连接号:第一种表示时间、地点、数目等的起止。
第二种连接相关的名词,表示一个*的意义单位。
第三种表示事物的发展。
12.省略号:第一种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
第二种表示说话断续。
第三种表示话未说完或语意未尽。
13.着重号:标出需要读者注意的重要词语。
14.间隔号:第一种表示文字间的间隔。
第二种表示外国人名字和姓氏的音界。
15.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名称。用书名号时,不要把后面的普通名词引进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