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
*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5月第17卷第3期
chinesejournalofeco-agriculture,may2009,17(3):405?409
doi:10.3724/sp.j.1011.2009.00405
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
骆世明
(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广州510642)
*
摘要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可按照生物组织层次分为:在景观层次,以农业土地利用布局为核心的景观模式;在生态系统层次,以农业生态系统组分能物流连结为核心的循环模式;在群落层次,以生物种群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立体模式;在种群层次,以食物链关系设计为核心的食物链模式;在个体与基因层次上,以动植物品种选择为核心的物种与品种搭配模式。处于上一层次的生态农业模式基本类型可以与向下各个层次的模式套叠,形成复合模式。生态农业基本类型属于基础分类,不排斥其他根据方便利用、容易理解的其他分类方式。这种基本类型的区分有利于认定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有利于模式改进、模式筛选和推广、模式标准制定及模式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基本类型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990(2009)03-0405-05
fundamentalclassificationofeco-agriculturalmodels
luoshi-ming
(eco-agriculturekeylaboratoryoftheministryofagriculture,instituteoftropicalandsubtropicalecology,
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abstractfollowingthebasicorganizationhierachyofbiology,eco-agriculturalmodelscanbeclassifiedintothefollowingfunda-mentalclasses:landscapemodel(atlandscapelevel),inwhichagriculturallandarrangementpatternisessential;cyclingmodel(atecosystemlevel),inwhichthecoremodelislinkedtodifferentpartmentsofagro-ecosystemsthroughenergyandmaterialflow;theverticalmodel(atmunitylevel),inwhichstructuralarrangementofspeciesisimportant;food-chainmodel(atpopulationlevel),whichrelatestothestructuraldesignoffood-chain;andvarietystructuremodel(atindividualandgenelevel),whichrelatestothechoiceofplantandanimalspecies.modelsinupperlevelsinteractwithmodelsinlowerlevelformingaplexsystemofmodel.thisfundamentalclassificationofeco-agriculturalmodelsdoesnotruleoutothermethodsofclassificationforspecificpur-poses.howeveritprovidesunderstandingandenhancesanalysisofotherclassificationmethods.thisfundamentalclassificationbenefitsidentificationofimportantdevelopmentalprocessesofeco-agriculture.italsobenefitstheimprovement,selection,stan-dardizationandresearchoneco-agriculturalmodels.
keywordseco-agriculture,eco-agriculturalmodel,fundamentalclassification(receivedoct.20,2008;aeptednov.30,2008)
假如说30年前,科学家们提出生态农业建设是一种深思和远虑,那么现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已经是十分现实和紧迫了。由于农业对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业相关的生态环境事件时有发生,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2023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为此提出“促进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6cb100206)资助
农村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决定还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采取的政策选项中包括强有力的经济措施,计划“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生态农业模式的分类关系到生态农业的研究、
骆世明(1946~),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学。e-mail:smluo@scau.edu收稿日期:2008-10-20接受日期:2008-11-30
406
*生态农业学报2009第17卷
推广、普及及生态农业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建立。由于大多数生态农业模式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提升的,很多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生态农业模式总结时都采用按区域列举或按照实用分类方式介绍[1]。近年,一些学者尝试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典型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和分类。齐鑫山等[2]提出:按区域规模或行政级别划分,可分为生态农业市、县、乡、镇、村、场、户等;按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划分,可分为平原、山区、丘陵、水域、草原、庭院、沿海、城郊等类型;按主要产品类型划分,可分为单一或者综合类型;按所属农业类型划分,可分为种植型、林果型、渔业型、农场、企业型等;按照资源利用方式划分,可分为多层利用型、综合利用型、循环利用型、自净利用型、补加利用型(生物链加环、减环、生物互利共生)等。李新平等[3]
的提法则简化了上述分类,认为生态农业模式可根据区域规模、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主产品或主要产业3种分类标准加以划分,即按生态农业建设的区域规模或行政级别划分为生态农业市、生态农业县、生态农业乡、生态农业村及生态农业户等;按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划分为平原型、山区型、丘陵型、水域型、草原型、庭院型、沿海型及城郊型等;按主要产品或主要产业划分为以一种主要产品或产业为主的*型和至少以两种或3种以上的产业或产品为主的综合型。李金才等[4]
依据我国农业发展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状况,将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分成物质多层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4类。邱建*、任天志等[5]
在《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及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也运用了李金才等分类方法。目前有关生态农业模式分类的认识还有待统一。
1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
生态农业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农业生产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生物与生物紧密关联、输入与输出相互影响,采取积极措施把原分散*作的农业生态系统各组分重新组织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促进农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实践中把这类农业的整体称为生态农业模式(eco-agriculturemodel,eco-agriculturepattern)。
按照生态学的生物组织层次区分,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见图1。
1.1景观层次的农业土地利用布局——景观模式
景观模式主要涉及一个区域或者一个流域范围土地的功能区划分,包括:(1)在一个行政区域或者地理区域内对各农业生产项目、自然生态保护、旅
图1生态农业模式基本类型及其层次和套叠关系
fig.1fundamentalclassificationofeco-agriculturalmodels
anditshierarchicalstructure
游观光区、生活休闲区、工业加工区、交通运输线等进行面上的合理布局;(2)在一个流域实行水源保护、生物多样*保护、水利设施建设、坡地、平原、低洼地的农业高效利用的整体优化布局。
按照其布局主要考虑的因素,又可分为:(1)生态安全模式,如为防治北方沙化或沿海台风侵袭的农田防护林带模式,防治水土流失的各种坡地模式;(2)资源安全模式,如西北考虑到水资源短缺的集水农业模式,为保护生物多样*的自然保护区串联设置模式,水源林的乔灌草结合模式等;(3)环境安全模式,如各种污染源阻断模式;(4)产业优化模式,如流域布局的“山顶戴帽、果树缠腰、平原高产、洼地鱼虾”模式;(5)环境美化模式等。
1.2生态系统层面的农业生态系统组分能物流连结——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主要涉及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的能量和物质流动方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根据循环系统的范围,循环模式可分为:(1)农田循环模式,如秸秆还田模式;(2)农牧循环模式,如猪沼果模式;(3)农村循环模式,如生活废物循环模式;(4)城乡循环模式,如工业废物循环模式,城市垃圾循环模式;(5)全球循环模式,如碳汇林建造模式等。1.3群落层面的生物种群结构——立体模式
立体模式主要涉及在一个生物群落中通过安置生态位互补的生物,提高辐*、养分、积温、水分等资源的利用率,形成有效抵御病、虫、草等生物逆境和水、旱、热等物理逆境的互利关系。立体模式可以根据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土地资源类型分为:(1)山地丘陵立体模式,如乔灌草结合的植被恢复模式,果草间作模式,橡胶和茶叶间作模式等;(2)农田平原立体模式,包括农田的轮间套作模式,如泡
第3期
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407
择的品种也需要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包
体立体模式,如上中下层水产品种的混养模式;括气候资源、养分资源、水分资源等。在高产优质
的前提下,根据选择品种的主要依据可以分为抗逆
(4)草原立体模式,如不同类型饲料植物的混种,以*搭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搭配模式等。及不同食*家畜品种在草地混养或轮牧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归纳见表1。桐和小麦间作模式,玉米和大豆间作模式等;(3)水1.4种群层次的生物关系安排——食物链模式
食物链主要涉及有食物链关系的初级生产者、
2生态农业模式的复合与套叠
由于涉及不同的生物组织层次,生态农业模式次级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的搭配。根据食物链的结基本类型之间可套叠形成复合模式,处于上一层次
的模式可套叠处于下面各层次的一个或多个模式。构可分为:(1)食物链延伸模式,如利用秸秆和粪便
以珠*三角洲传统桑基鱼塘为例(图2)。桑基鱼
生产食用菌、蚯蚓、蝇蛆、沼气等,与农业废弃物
塘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层面的循环模式。在桑-蚕
利用有关的腐生食物链模式,为有害生物综合防治-蚕沙-鱼-塘泥-塘基-桑生态系统大循环模式而建立的取食、寄生、捕食、偏害等食物链模式;中,套了水体群落的立体模式。鱼塘中上层鱼为取(2)食物链阻断模式,如在污染出现时,为阻断污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取食草的草鱼,下层为
取食粪便和杂物的鲤鱼和鲫鱼。该循环体系实际也
染物的食物链浓缩,需打断食物链联系,在农田生利用了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模式,如蚕对桑、草鱼对
草、鳙鱼对浮游生物的捕食食物链关系,鲤鱼和鲫产中可采用种植花卉、用材林、草坪等非食物生产模
鱼对粪便的腐生食物链关系。当多个桑基鱼塘连结式,在水体可采用养殖观赏鱼类的生产模式。
在一起时,可看到壮观的低洼地利用景观模式(图3)。
1.5个体与基因层面的动植物品种选择——品种搭无论是蚕种、桑种,还是鱼品种,形成比较稳定的选
配模式择和搭配关系后就会形成独特的品种搭配模式。
又如对一个小流域布局进行设计时,在景观上品种搭配模式主要涉及适应当地自然生态条件
和社会经济需求的动植物品种选择。除品质与产量采用陡坡和山顶种植水保林,缓坡开垦梯田种植果要求外,选择的品种需要能够抵御当地主要生态逆
树,在下游平原种植高产作物,这就是一个景观模
境,选择搭配各类抗旱、抗寒、耐高温、抗浸、抗
式。如果在平原中利用玉米秸秆和农田生产的饲料盐碱、抗*、抗瘦瘠、抗病、抗虫、抗草品种。选
表1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
tab.1fundamentalclassificationofeco-agriculturalmodels
生物层次
bio-organizationlevel生态景观
ecologicallandscape
模式基本类型fundamentalclass景观模式landscapemodel
分类型sub-class
(1)生态安全模式(2)资源安全模式(3)环境安全模式(4)产业优化模式(5)环境美化模式
生态系统ecosystem
循环模式cyclingmodel
(1)农田循环模式(2)农牧循环模式(3)农村循环模式(4)城乡循环模式(5)全球循环模式
生物群落munity
立体模式verticalmodel
(1)山地丘陵立体模式(2)农田平原立体模式(3)水体立体模式(4)草原立体模式
生物种群population个体基因
individualandgene
食物链模式foodchainmodel品种搭配模式varietystructuremodel
(1)食物链延伸模式(2)食物链阻断模式(1)抗逆*搭配模式(2)资源效率搭配模式
举例example
农田防护林模式,水土流失防治模式集水农业模式,自然保护区设置模式污染土地修复模式,污染源隔离模式流域布局模式,农田作物布局模式乡村绿化模式,道路景观设置模式秸秆堆肥回田模式
猪-沼-果模式,四位一体模式卫生厕所和农家肥堆沤回田模式
加工副产物利用模式,城市有机垃圾利用模式碳汇林营建模式
果草间作模式,橡茶间作模式桐农间作模式,作物轮间套作模式鱼塘立体放养模式
饲料植物混合种植模式,家畜混养与轮牧模式腐生食物链模式(沼气、食用菌、蚯蚓)
污染土地的植物生产模式(仅种植花卉、树木等)耐低*大豆、抗稻瘟病水稻的利用高光合效率、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的利用
408
*生态农业学报2009第17卷
图2基塘系统模式的复合关系
fig.2theplexrelationshipindike-pondmodel
图3珠*三角洲由基塘系统组成的景观
fig.3thelandscapeofdike-pondmodelinthepearlriverdelta
(来源:xingyun/.../archives/2004/278.html)
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沼液和沼渣回到果园和农田,就形成了生态系统水平的循环模式。如果水保林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果园采用果-草结合模式,农田采用玉米间作大豆模式,这些就是群落水平的立体模式。在玉米田中,采用寄生蜂防治玉米螟,玉米秸秆喂牛,利用蚯蚓开展生物堆肥,就形成了几种食物链模式。如果玉米田形成一个不同株型和不同抗*品种的间种格局,在田间就形成了一个品种搭配模式。
3生态农业基本类型与其他分类方式的关系
3.1生态农业基本类型属于基础分类,不排除根据
其他目的开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分类
生态农业可根据生态农业管理和领导的行政区域分类,根据推广地形地貌、农业主产品分类,或者根据农林牧渔产业结构进行分类等。生态农业基本类型还可以外延衔接加工、旅游等非农产业,组成系统覆盖面更广的复合模式。
3.2利用生态农业基本类型理解其他分类方法齐鑫山等[2]提出按照资源利用方式生态农业类型可分为多层利用型、综合利用型、循环利用型、自净利用型、补加利用型等,可以按本文的基本分类方法从新归纳。其中多层利用型可以归到群落立体模式和品种搭配模式,综合利用型、循环利用型和自净利用型可以归纳到生态系统循环模式,补加利用型可以归到种群食物链模式。齐鑫山等还提出生态农业类型可按区域规模或行政级别分类、按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类、按主要输出产品类型分类、按所属农业产业类型分类,这4种分类的实质都是生态农业基本类型所运用的区域或者运用对象的分类,不属于基本类型。李金才等[4]和邱建*等[5]提出生态农业模式的4种类型,通过有关举例可以看出:其物质多层利用型下的沼气利用型本质属于循环模式,病虫防治型分别属于品种搭配模式和种群食物链模式,其中提到的生物互利共生型有关例子基本属于群落立体模式,有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基本属于景观布局模式,提出的产业链延长增值型和观光旅游型实际上是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外延至工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模式。
3.3通过模式基本类型分析其他分类方法
过去有关立体农业的概念实际上涉及景观水平和群落水平,如流域的立体模式属景观布局模式,农田的立体种植模式属群落立体模式。又如有关生态农业的庭院模式实际上是适合庭院劳力和能物流密集的多种基本模式的总称,包括种养与沼气结合的循环模式,多种植物结合的立体利用模式,培养食用菌的食物链模式等。
4生态农业模式基本类型在生态农业建设
中的运用
4.1模式基本类型与生态农业建设重点的关系
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与重点分别是景观生态规划、循环系统设计和生物多样*关系组建[6]。生态农业模式基本类型中,景观模式与景观生态规划对应,循环模式与循环系统设计对应,群落立体模式、种群食物链模式和品种搭配模式则与生物多样*关系组建相关(图4)。
第3期
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409
图4生态农业基本类型与生态农业建设核心与重点的对应关系
fig.4relationshipbetweenfundamentalclassesandthekeyactivitiesofecoagriculture
4.2认清模式改进的层次
以基塘系统模式为例,该模式的改善实际上可以按照层次分为品种搭配、食物链结构、循环体系以及景观配置等多个层次进行。珠*口基塘区域可考虑在景观层面建立防风林体系,在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上可改直接投入废物为经沼气或无害堆沤处理后投入方式,在群落结构上可考虑改种桑为种花、种蔗、种草、种果等,而且可以开展间套种,在水体的立体结构上可以考虑放养鱼类的调整。4.3筛选适合推广的模式
因生态农业模式基本类型有比较清晰的生物组织层次,同层次模式通过比较,有利于选择出稳定*高、相似*大、经验成熟、利于推广的模式。4.4制定模式的标准体系
制定生态农业模式的标准不仅应包括模式的结构,还应包括模式配套的技术体系。如果说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指系统的静态结构形式,生态农业技术则主要指实现模式功能的动态调节体系。每一个好的生态农业模式必然有一个对应的、好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制定生态农业模式标准的关键是确定模式不同组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技术新变化。生态农业模式标准不应把不同组分的一般农业标准简单拼凑。例如基塘系统不能简单地把养蚕种桑的标准与养鱼的标准合并,关键是要了解基和
塘的面积比例,以及系统建立后对降低养鱼投料和桑田施肥的影响。稻田养鸭也不是把养鸭标准与种稻标准简单合并,关键是要了解养鸭数量和稻田面积比例,以及由此引起的饲养、施肥、灌溉和病虫防治技术的变化。4.5开展模式的科学研究
模式的基本类型借鉴了生态学的生物组织层次,有利于分别利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个体生态学、分子和化学生态学的理论指导模式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在不同层次上综合农业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文华.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
*:化工工业出版社,2003
[2]齐鑫山,胡景安.黄淮海地区生态农业模式分类[j].生态
学杂志,1995,14(4):41?47
[3]李新平,黄进勇,马琨,等.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及模式建设
建议[j].*生态农业学报,2001,9(3):83?85
[4]李金才,张士功,邱建*,等.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分类研究
[j].*生态农业学报,2008,16(5):1275?1278
[5]邱建*,任天志,张士功,等.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及重要技
术标准研究[m].*:*农业出版社,2008
[6]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
[j].*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第2篇: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是比经济人更科学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这一模型存在的意义在于打破了经济学只有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的神话,理论经济学只有以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假设为基础,才能构造出与经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只有用这样的理论体系指导*的改革实践,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经济人假设;公益人;马克思;
在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问题上,马克思与西方学者具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学者一般是把理论体系建立在经济人这一不变的假设上面,而马克思所采用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却是变化的,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预测未来的新制度时,采用的是不同的行为假设,我把马克思使用的这种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称为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我认为,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无论是构筑理论体系而是指导经济实践,都比经济人假设更科学。
一?马克思与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差异
我们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可以看出,《资本论》在对人的行为假设上继承了亚当、斯密的成果,认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同样是理*的经济人,这种人善于计算,目标明确,从来不自觉顾及公共利益。但除了这些共*以外,《资本论》对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仍然有许多不同之处:
㈠?亚当、斯密认为,自利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的自然属*,人们在交易中的利益最大化动机只是人类固有的利己心在商品经济中的具体表现,这样,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也就成了一个超阶级、超时代的范畴。⑴而在《资本论》中,人的自利行为却是由环境造成的,资产者追求利润的动机受竞争规律的支配,无产者追求*的行为是由于生存条件的约束,我们不能简单地对这些行为进行好的或坏的价值判断。⑵既然人的行为是受环境支配的,那么,随着人们所处环境的变化,人的行为也会或迟或早相应地发生变化。
㈡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会形成有利于交易双方的客观效果,交换导致合作,能提高社会福利,体现社会合谱。而马克思认为,交换并不是平等的体现,一个社会平等与否,很难从交换中看出来,因为交换过程体现的是市场规则,至于平等与否却是由生产过程决定的,一个在生产过程没有平等的社会很难通过交换过程改变非平等状况。
㈢亚当、斯密分析的经济人,只是一种个体行为分析,缺少对群体行为特征的描述,他所分析的市场行为主体和个体行为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用今天的概念表述就是这里的市场行为主体没有法人行为,而只有自然人在行动。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分析了个体行为,而且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群体行为,探讨了群体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有时并不是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而是为了实现群体利益、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主要揭示了资产者之间的竞争,而剩余价值的分配则主要探讨的是资产者之间的合作,在平均利润率基础上形成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是最大化资产者整体利益的规律,建立在这一规律基础上的合作使资产者的利益能实现制度约束下的最优化。《资本论》的结论正是要告诉无产者合作的重要*,无产者的对手不是某一个资本家,而是整个资产阶级,因此无产者也只有联合起来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时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
㈣?亚当、斯密认为,竞争是经济人的基本市场行为。以经济人假设为依据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建立了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该模型揭示的理论精髓是:竞争是最有效率的经济机制,只要竞争能充分展开,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马克思却深刻地揭示出竞争的两重*,他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竞争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显著提高,在另一条件下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他分析的逻辑是:如果孤立地来看一个企业,这个企业不受外部的任何制约,那么竞争是高效率的,但商品经济中的企业恰恰是处于相互联系的链条上,不可能是孤立的,因而竞争的效率就打了折扣。他特别指出,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有一个比例关系,因而需要各个企业的配合和协调,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由于市场主体只顾及个人利益,市场成了囚徒困境,这种比例总是通过周期*的破坏,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实现。也就是说竞争的结果不是帕累托最优,而只能是纳什均衡,
不难看出,亚当、斯密应用经济人假设论*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而马克思认为,正因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人行为支配一切才决定了这个制度的历史暂时*。
二??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
从亚当、斯密到现代的主流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唯一没有变的是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亘古不变的信条。而马克思却认为,人类行为是可变的,因而作为人类行为抽象成果的理论假设也就不应该固定不变。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就隐含着一个动态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模型。这就是: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体假设为损人利己的经济人,把生活在*主义低级阶段中的人假设为有限经济人(这里的有限不是指理*有限,还是指自利行为本身受到了约束,其中主要是主体的自觉约束),把*主义高级阶段中的人假设为自觉考虑社会利益的公益人。相应地,人类的行为也就有一个从经济人向公益人的转化过程,而这种转化与生产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革保持同向*。*主义低级阶段,是一个生产资料共同占有,消费资料和劳动力个人所有的社会,这种社会条件决定人的行为虽然是自利的,但这种自利被限制在争取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较满意的工作条件上,而不是无限地占有社会财富。也就是说,这样的经济人是有限的经济人。在*主义高级阶段,由于物质财富的丰裕和消费资料的按需分配,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把劳动力做为私有财产。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人们自觉地为社会工作,而个人利益却是自发地实现的,不再需要人们去谋划自己的个人利益,因而生活在*主义高级阶段中的人是公益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未来的新制度及其形成时写道:
“@在*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後;在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随著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份涌流之後,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⑶
从以上引文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论述的从经济人向公益人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一,生产力“增长起来,”“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这是人类行为从经济人向公益人转化的物质基础。根据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社会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大因素,即:劳动者创造价值或创造则富的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而劳动者的创造能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潜力就人类的本*来说都是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只要具备了适合其发展的制度环境,“集体财富”的“充分涌流”就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种具有现实可行*的前景。
第二,存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这是人类行为从经济人向公益人转化的制度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或前提,人们利己的范围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就是存在利己行为,其目标也只是为了获取消费资料,而丧失了积累财富的条件和动机。
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伴随“
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存在无偿地占有他人财富的动机,也不存有无休止地积累个人财富的愿望,而劳动却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是人类行为从经济人向公益人转化的道德基础。
马克思认为,从经济人向公益人转化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道德基础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能形成完全的公益人。但在这个有机体中,物质基础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物质财富丰裕,劳动不再成为谋生的手段时,公益人行为才能成为人类行为的普遍的基本的形式。同时,从经济人向公益人转化的三个条件有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不可逆转*,与此相适应,人们的公益行为也存在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具有不可逆转*。
现在我们可以对公益人假设下一个基本定义:由于个人的消费资料由社会供给,社会不存在个人积累财富的条件,个人没有占有财富的愿望,人们尽其所能为社会尽责,这种以最大化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理*人就是公益人。
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给出:
公式一?u=w(1-p)?(1>p>0)
公式二?w=u/(1-p)
其中:u?表示公益偏好程度
w?个人需要的消费资料总量
p?消费资料中按劳分配的比重
三?马克思人类行为动态模型的基本特征
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比较,马克思人类行为假设的动态模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只有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才
能成为一门科学,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不断创新,在内容上的不断充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人假设奠定的基础。但马克思的人类行为动态模型却打破了经济人“拜物教”神话,经济学没有必要建立一个一成不变的行为假设,否则就封闭了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大门。⑷经济学究竟采取何种假设,不存在一个先验的模式,而只能根据客观经济现实,根据经济研究的特定任务进行科学的抽象,通过这种抽象形成的假设与实际越接近,建立在这种假设基础上的理论才有较强的解释力。
(二)在应用经济人假设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时必然得出的结论是,社
会越向前发展,人们的经济人行为倾向就越严重,当代经济学家笔下人经济人比起亚当、斯密论述的经济人有更强的自利倾向,而且这种倾向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马克思的人类行为动态模型却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经济人倾向不是在强化,还是因受到各种约束在递减,而人的社会*与公益*倾向却在不断增强。
(三)?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行为目标就是最大化个人利益,而自觉关心社会利益的行为从经济人假设的角度看是不现实的。虽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觉察到了道德、习惯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这些因素最多只是构成了对人类行为的一种约束条件,而不是人类的一种自觉的需求。与此相反,在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里,个人利益并不是人类的唯一动机,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为他人为社会主动做出奉献也能成为人的行为目标,这种行为绝不是现代某些经济理论所说的只是一种特殊的谋利手段。特别是在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为公共利益服务将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行为目标。
(四)很明显,马克思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型比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更贴近现实。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人们用于谋生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不断减少,特别是一些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可以主要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这是现代劳动者可以把为公共谋利益作为个人行为目标的物质前提;由于各国*对公共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视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个人需要的一部分已经由社会提供,因而使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夺取他人利益的行为有所减少;由于法制的健全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加大了损人利己的成本,而创造出了更能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环境。总之,人类社会行为发展的轨迹与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行为的动态发展模式是一致的。
有的读者可能会提一个这样的问题,本文提到的公益人与经济人假设比较更不现实。的确,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纯粹的公益人比纯粹的经济人要少得多,因而要建立以公益人假设为基础的经济学还为时过早。但这种状况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人类行为动态模型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个模型强调的是人类行为从经济人向公益人转化的趋势,我们都明白帕累托最优也没有多少现实*,但却没有人否定这个标准作为参照系的重要理论价值。同理,公益人假设尽管没有多少现实*,但这一假设的意义在于它启迪我们形成这样的认识,一个人只有自利行为是不完整的,只有同时具备利他行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也只有这样假设,人类的利他动机才能与利己动机一样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经济学才能摆脱作为单纯的谋利工具的现状,进而推动经济学在增进人类文明方面作出独特的贡献。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个人自然生命的有限,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建立一个从经济人到公益人假设为基础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但建立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点对于我国正在建立和逐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我国目前的市场化改革是朝着张扬经济人行为的方向发展的,对于谋取私利同时又损害公利和他人利益的行为社会给予了很大的宽容,这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与人类行为的公益倾向的发展,特别是与我国实行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很不相适应,因而创立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替代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经济学,这是历史赋予我国新一代经济学人的使命。
第3篇:句子的基本类型
1、疑问句中的反问句,语气词是:“吗”,表询问语气。
2、陈述句
3、疑问句,语气词是:“呢”,表询问语气。
4、感叹句,语气词是:“哪”,表感叹语气。
5、疑问句中的选择疑问句,语气词是:“...呢,...呢?”表商量语气。
6、疑问句
7、祈使句,语气词是:“吧”,表祈使语气。
8、疑问句中的反问句,语气词是:“吗”,表询问语气。
9、陈述句语气词:“的”表陈述语气。
10、祈使句
语气词:附着在词语、句子末了,表示语气。
询问语气:吗、呢
陈述语气:的、了
祈使或感叹语气:啊、吧、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