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第1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1.数据的收集

1)方式:问卷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试验、网上搜索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数据收集的方式).

2)步骤:(1)明确调查的问题和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式;(4)设计调查问题;(5)展开调查;(6)收集并整理数据;(7)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普查和抽样调查

1)普查: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叫普查

优点: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

缺点: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时,普查的工作量较大.

2)总体: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1)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叫做抽样调查

优点: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及财力

缺点:没有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和广泛*.

3.数据的表示

1)扇形统计图

概念: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特点:(1)反映具体问题中的部分与总体的数量关系.

(2)只能得到各部分的百分比,得不到具体数量.

(3)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计算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计算各部分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画出扇形统计图,表上百分比

写出扇形统计图的名称

2)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和若干长方形组成,两条数轴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项目,长方形的高表示其中一个项目的数据.

特点: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据.

3)频数直方图

(1)频数:在数据统计中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

(2)注意:频数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所有对象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

(3)绘制频数直方图的步骤:计算所给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决定组距和组数;确定分点;列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直方图

(4)频数直方图是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它将统计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组,画在横轴上;纵轴(即长方形的高)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

(5)频数直方图的优点: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

4)折线统计图: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据的增减变化.

4.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频数直方图: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

第2篇: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知识点整理归纳

分数与除法

【知识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因为在除法中,0不能做除数,因此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用分子除以分母,把所得的商写在带分数的整数位置上,余数写在分数部分的分子上,仍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两种)

把带分数分成整数与真分数的和的形式,把整数化成用真分数的分母作分母的假分数,再加上原来的真分数,就可以把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

将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加上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基本*质

【知识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来理解分数的基本*质。

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因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也是不变的。

运用分数的基本*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找最大公因数

【知识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两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运用找因数的方法先分别找到两个数各自的因数,再找出两个数的因数中相同的因数,这些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再看看公因数中最大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会找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补充【知识点】:

其他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小的数的因数,再看看这些因数中有哪些也是较大的数的因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找15和5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可以先找出15的因数:1,3,5,15。再判断4个数中,哪几个也是50的因数,只有1和5,1和5就是15和50的公因数。5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也可适当的把短除法求公因数介绍给学生。(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4与所有奇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4与4的倍数的最大公因数是4。

约分

【知识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像这样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了,不能再约分了,这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掌握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数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补充【知识点】:

比较分数大小时,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比较,有些时候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可以采用约分后进行比较的方法。

例如:○

找最小公倍数

【知识点】: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先找出两个数各自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围内),再找出公有的倍数,最为两个数的公倍数,看看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此只有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补充【知识点】:

其他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大的数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围内),再看看这些倍数中有哪些也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50以内)可以先找出9的倍数(50以内)有:9,18,27,36,45,再从这些数中找出6的倍数18,36,18和36就是6和9的公倍数,18是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也可适当的把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分数的大小

【知识点】:

理解通分的含义。

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通分的两个要点:

和原来分数相等。

分母相同的数字。

分数大小比较。

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用通分的方法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补充【知识点】:

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数学与交通

相遇

【知识点】:

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强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2)解设所求量为x

(3)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

(4)解答方程,注意结果无单位名称。

(5)检验做答。

补充【知识点】:

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旅游费用

【知识点】:

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

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看图找关系

【知识点】:

能读懂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

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的变化确定或描述行为、事件的变化。

第3篇:初一上册数学数据的收集知识点归纳

普查: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休: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

样本: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频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精选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数据的收集(第五单元),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