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苦读文言文翻译

欧阳苦读文言文翻译1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答案】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欧阳苦读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欧阳苦读文言文翻译(扩展1)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 (菁选3篇)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1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翻译】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注释】

  (1)欧阳修苦读: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4)以:用来干什么。

  (5)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6)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7)及:等到。

  (8)稍:稍微。

  (9)闾里:乡里、邻里。

  (10)士人:*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11)或:有的时候。

  (12)因:趁机,借……的机会。

  (13)抄录:抄写。

  【启示】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家里贫穷,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终有所成。欧阳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着远大志向和吃苦精神,就一定会成功。欧阳修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2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荻,芦苇秆)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家贫无资() 及其稍长( )

  太夫人以荻画地() 或因而抄录( )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小题3:请同学们回顾下学过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该文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谁呢?(2分)请问他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与欧阳公一样的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是怎么克服的呢?(2分)他们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1分)

  参***:

  小题1:家贫无资(钱 ) 及其稍长(等到 )太夫人以荻画地(用) 或因而抄录( 有时)

  小题1: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或:专心致志学习。)

  小题1:明初文学家 宋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他们都通过借书抄书来克服这个困难。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结合*时的学习来解答即可。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3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欧阳修苦读: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4以:用。

  5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6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7及:等到。

  8稍:稍微。

  9闾里:乡里、邻里。

  10士人:*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11或:有的时候。

  12因:趁机,借……的机会。

  13抄录:抄写。

  14务:致力,从事。

  15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翻译】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欧阳苦读文言文翻译(扩展2)

——欧阳修改文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改文文言文翻译1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①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②,逸马③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弊。“公曰:”使子修史④,万卷未已也。“曰:”内翰⑤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⑥一笑。

  注释

  1.毙:杀死。这里指踏死。

  2.通衢(拼音:qú):通往各处的大道,四通八达的大街。

  3.逸马:奔马。(正在奔跑着的马)

  4.修史:编该史书。

  5.内翰:翰林的别称,指欧阳修。

  6.相与:互相,一起。


欧阳苦读文言文翻译(扩展3)

——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苦读文言文翻译1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所以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欧阳苦读文言文翻译(扩展4)

——师说文言文及翻译

师说文言文及翻译1

  原文

  师说

  作者: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创作背景: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师说》的这一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话中看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即师所在,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欧阳苦读文言文翻译(扩展5)

——庄子文言文翻译及启示

庄子文言文翻译及启示1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答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注释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旧说为楚庄王庶出的弟弟,做过楚庄王的司马;疑为庄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历史人物。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

  ②嘘:吐气。

  ③答(tà)焉:亦作“嗒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庄子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对立**体,“耦”在这里即是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躯体。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④颜成子游:子綦的学生,姓颜名偃,子游为字,死后谥成,故名颜成子游。

  ⑤居(j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⑥固:诚然。槁:干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岂,难道。

  ⑧“今之隐机者”与“昔之隐机者”实是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隐机入神出体与旧时大不一样。

  ⑨偃:见注④。

  ⑩而:你,人称代词。“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乃是“尔问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泛是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人簌”即出自人为的声响,与下两句的“地簌”、“天簌”相对应,所谓“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声响。

  (12)敢:表示谦敬的副词,含有“冒昧地”、“斗胆地”的意思。方:道术,是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实含意。

  (13)大块:大地。噫(yī)气:吐气。

  (14)是:此,这里是指风。唯:句中语气词,含有仅此的意思。作:兴起。

  (15)窍:孔穴。呺(háo):亦作“号”,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风呼呼的声响。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样子。

  (18)枅(jī):柱头横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声音。

  (21)謞(xiào):这里用来形容箭头飞去的声响。

  (22)譹(háo):嚎哭声。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鸟鸣叫的声音。一说哀切声。

  (25)于、喁(yú):风吹树动前后相和的声音。

  (26)泠(líng)风:小风,清风。

  (27)厉风:迅猛的暴风。济:止。

  (28)调调、刁刁:风吹草木晃动摇曳的样子。“刁刁”亦作“刀刀”。

  (29)是:这样。已:矣。

  (30)比:并合。竹:这里是指并合在一起可以发出声响的、不同形状的竹管。

  (31)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们自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说“己”当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联系上下文不宜从此解。

  (33)咸:全。

  (34)怒:这里是发动的意思。

  翻译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

  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欧阳苦读文言文翻译(扩展6)

——罴说文言文翻译

罴说文言文翻译1

  罴说文言文:

  罴说⑴

  鹿畏貙⑵,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⑶,绝有力而甚害人焉⑷。

  楚之南有猎者⑸,能吹竹为百兽之音⑹。寂寂持弓矢罂火⑺,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⑻,伺其至⑼,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⑽。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⑾。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⑿。罴闻而求其类⒀,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⒁。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⒂,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罴说翻译: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注释

  ⑴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亦称“棕熊”、“马熊”、“人熊”。

  ⑵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⑶被(pī)发:披散毛发。被,同“披”。

  ⑷绝:极。害:伤害。

  ⑸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

  ⑹为:模仿。

  ⑺寂寂:清静无声。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yīng):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燃烧。

  ⑻为:模仿。感:召唤,引诱。

  ⑼伺:等候 。

  ⑽趋:快步行走。

  ⑾因:于是。为:模仿。

  ⑿亡:逃跑。

  ⒀而:表承接。

  ⒁捽(zuó):揪住。搏:搏击, 抓、扑。挽:拿来。

  ⒂善内:改善内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