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椒的功效与作用

川椒的功效与作用

川椒的功效作用

辛、温。有小毒。入脾、胃、肾经。

温中,止痛,杀虫。

本品辛辣而温,善散阴冷之气,为健胃及解毒驱虫药,内服外用皆可。

1.散寒燥湿: ①用于胃腹冷痛、呕吐不能食,可与干姜、党参等同用,如大建中汤。②用于久寒腹痛腹泻冷沫者,可与附子、干r姜同用。③用于胃脘寒痛、脊背凉痛,可与附子、半夏同用。

2.除湿杀虫: ①用于蛔虫引起的上腹疼痛,即胆道蛔虫,可与乌梅、黄连等同用,如乌梅汤。②用于疥疮、皮肤瘙痒起水疱丘疹,用本品内服或外洗均可,可疏风止痒、祛湿杀虫;③治阴-囊湿疹、阴-囊潮湿瘙痒,可内服外洗。④用于脚气属寒湿者,以本品内服外用均可,有除湿散寒、活血通络之效。

3.蠲痹止痛: ①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寒湿性者,多与其他化湿温经散寒药同用。②用于风寒牙痛呈抽搐样痛,受冷则甚者,可以本品煎汤漱口,或少许内服。

花椒辛热燥散,入脾以散寒燥湿,可用治寒湿伤中,症见脘腹冷痛,饮食不消,吐泻冷痛等,又能散肺部寒邪,补命门之火,治肺寒咳嗽或命门火衰、肾气上逆之痰喘。椒目苦寒,为花椒之种子,长于行水消肿,用于水肿喘满之实证。

1.配苍术:花椒又名川椒、蜀椒,善散阴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苍术长于外祛风湿,内燥脾湿,以燥湿运脾为主。二药配用,温中燥湿,使寒湿去、脾胃健运,则泻可止,主治湿盛久泻、食欲不佳、妇女下焦虚寒、寒湿带下。

2.配乌梅:乌梅驱虫止痛,其味极酸,虫积得酸则止、得辛则伏,故配花椒之极辛以驱虫;内脏虚寒,蛔虫不安,上入膈中,因而出现腹痛,川椒辛热温中散寒,治脏寒虫痛、疝痛有效,乌梅酸涩收敛、固肠止泻,炒炭又可止血,川椒则暖脾止泻,二药配用,一涩一温,能涩肠止久泻,治脾虚久泻、久痢、便血、大肠滑泄不止。

3.配干姜:川椒味辛,性大热,入脾胃肺肾诸经,功可温脾胃,补命门,散阴寒,驱蛔虫,止疼痛;干姜味辛,性热,入肺脾胃经,既能温中祛寒,治感寒之腹痛及腹泻,还能燥湿痰,通心肺之阳,治疗胸满及胸痛。二者相伍,同气相求,降而不升,散而不收,共收温中、祛寒、杀虫、止痛之效,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诸证,治疗胸痹证疼痛较甚者及中焦虚寒所致的腹痛、腹胀、腹泻和呕吐等证。

阴虚火旺忌用。孕妇慎用。

内服:3~6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川椒的功效与作用2017-05-10 17:54 | #2楼

川椒是什么

川椒也就是我们炒菜常放的花椒,可能是因为四川人喜欢吃而得名。花椒气味芳香,能除各种肉类的腥膻臭气,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据说还能降低血压。

别名:川椒、檓、大椒、秦椒、南椒、巴椒、蓎藙、陆拨、汉椒、点椒。香椒、大花椒、青椒、青花椒、山椒、狗椒、蜀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

川椒的文献综述

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的《药性歌括四百味》中指出:“川椒辛热,驱邪逐寒,明目杀虫,温而不猛。胡椒味辛,心腹冷痛,下气温中,跌扑堪用。” 《子计然》: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陇西天水,细者善。陶弘景:秦椒今从西来,形似椒而大,色黄黑,味亦颇有椒气,或呼为大椒。蜀椒,出蜀郡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凡用椒皆火微熬之,令汗出,谓为汗椒,令有势力。椒目冷利去水,别入药,不得相杂。《药对》:蜀椒,得盐味佳。可收水银。中其毒者,凉水、麻仁浆解之。《唐本草》:秦椒,树叶及子都似蜀椒,但味短实细。蓝田秦岭间大有。《本草衍义》:此秦地所实者,故言秦椒,大率椒株皆相似,秦椒但叶差大,椒粒亦大而纹低。不若蜀椒皱纹高为异也。然秦地亦有蜀种。《本草纲目》: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今处处可种,最易蕃衍。其叶对生,尖而有刺,四月生细花,五月结实,生青熟红,大于蜀椒,其目亦不及蜀椒目光黑也。

川椒是花椒吗?

同为花椒,只是出产地不同所具有的功效略有不同,川椒一般麻香,药效强些。

川椒是麻椒吗?

不一样,麻椒发棕,发灰,味道巨麻,花椒颜色发红,主要是用来出花椒的香味儿的,川椒和花椒是一个东西。

川椒的功效

川椒味辛、性热,归脾、胃经;功效: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主治:呕吐,风寒湿痹,齿痛等症。除各种肉类的腥气;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使血管扩张,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一般人群均能食用,孕妇,阴虚火旺者忌食。

《川椒的功效与作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