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奥数
什么是奥数
奥数全程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源自苏联,其将体育竞赛、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和数学竞赛相互关联。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有关“什么是奥数”的内容,欢迎阅读!
简介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的简称。学习内容多为超出课内知识水平的题目,旨在通过高水平的学习和比赛,及早锻炼学生的思维,发现并培养数学人才。奥数的题目多具有趣味性及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
1934年和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罗马尼亚数学物理学会邀请东欧国家中学生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此每年一次,至今已举办了50届。
奥数的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有些题目的难度大大超过了大学入学考试,有些题目甚至数学家也感到棘手。通过这样高水平的比赛,可以及早发现数学人才,然后进行培养,使其脱颖而出。
近年,国内外很多名牌大学和重点中学比较注重奥数人才,通常通过奥数选拔优秀生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对奥数优秀的学生偏爱有佳,每年有很多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成绩优异的学生直接免试进入北大数学系。
由于,高校和重点中学对奥数人才的重视,近年来,又出现了小学奥数一词。小学奥数全称叫“小学奥林匹克数学”,或叫“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称呼起源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体现了数学与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精神的共通性:更快、更高、更强。其实它更准确应称为“小学竞赛数学”。
历史起源
1956年罗马尼亚数学家罗曼教授提出了倡议,并于1959年7月在罗马尼亚举行了第一次国际奥林匹克数学(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简称IMO),当时只有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参加。以后每年举行(中间只在1980年断过一次),参加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参加这项赛事的代表队达80余支。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在198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
竞赛介绍
目的:激发青年人的数学才能;引起青年对数学的兴趣;发现科技人才的后备军;促进各国数学教育的交流与发展。
时间:每年举办一届,时间定于7月
主办:由参赛国轮流主办,经费由东道国提供。
对象:参赛选手为中学生,每支代表队有学生6人,另派2名数学家为领队。
试题:试题由各参赛国提供,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产生6道试题。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试题确定之后,写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工作语言,由领队译成本国文字。
考试:考试分两天进行,每天连续进行4.5小时,考3道题目。同一代表队的6名选手被分配到6个不同的考场,独立答题。答卷由本国领队评判,然后与组织者指定的协调员协商,如有分歧,再请主试委员会仲裁。每道题7分,满分为42分。
奖励:竞赛设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三等奖(铜牌),比例大致为1:2:3;约有一半的选手获奖。各届获奖的标准与当届考试的成绩有关。
IMO不是队与队之间的比赛,所以没有团体奖,但各代表队都非常重视团体总分所处的名次,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实力较强的是中、俄、美、德、罗等国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