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设计论文(精选5篇)
幼儿园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幼儿园环境中绿色环保设计首先在幼儿的安全性,安全性设计主要体现在幼儿园的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玩具教具等有形的物质条件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相关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对幼儿的身体或心理没有危险和安全隐患,并不会造成儿童畸形发展。因此安全性是进行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安全的幼儿园为幼儿的生命健康、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幼儿园的安全性设计首先要必须保证幼儿园园舍建筑安全。这就是要求建筑物必须坚固、安全,建筑材料必须健康、耐用。相关的配套设施有护栏、楼梯踏步、阳台等。这些都是幼儿园中不安全因素,都应经常检修维护。还有像国内的有些幼儿园,每个班级的人数接近百位,由于密度,空间显得十分紧张,这也会为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同时会给孩子造成紧张不安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走廊和过道也需要注意防滑,幼儿常进出的们,在用料和形式的选择上,也应该从幼儿安全的角度出发,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见到最低。其次,幼儿园里的教学用具必须安全,园里的桌椅的角应为钝角,不同界面相交处应为圆弧形。教学中应采用坚固性比较好、不易破碎、无锐边利角、无毒、无害。无细小零件脱落的材料。要做到清洁卫生,定时清洗消毒。室外游戏场所则更加要定期检查维护。地面的铺设应要平坦,防止幼儿跌倒或摔跤。所种花草既要漂亮,又要无毒、无危险,比如夹竹桃、仙人球之类就不宜在幼儿园种植。出入口动线:大门、楼梯口应有适当的缓冲空间,并注意是否有逃生方向指示标志、左右路径是否通畅不被阻挡,路径之上,如扶手等是否固定不易松动或倾倒。饮水:自来水系统主要的运输管线已由主管机关不断以旧换新,而饮水品质问题往往发生在支线、蓄水池及建筑物本身的水管,故应定期清理蓄水池及饮水机,减少水污染的可能室内通风应保持良好。游戏空间:游戏空间地面及设施应符合安全标准,并与四周围墙、花台、路肩保持安全距离。建筑材料:建材规格良好,可减少破损及腐坏的机会,地面铺设应平顺且防滑,防水层施工良好可增长建筑寿命,减少维修的需求。电容量:电容量应满足设备所需之负荷,避免因负载不足造成断电或走火。细部处理:墙、门及家具应采用圆角或斜角,以减少幼儿受伤机率。通风及空调:设置空调应有换气装置,以保持室内空气对流。消防设备:设置有效的消防器材及火灾预警装置。
二、绿色环保设计有害物质的控制
有毒物质对儿童的危害要远远超过成年人,因为儿童体内吸收污染物的内部组织相对较少,儿童的肝脏解毒系统较小且发育不成熟。因此,在脆弱的童年时期接触过有毒气体和劣质空气,可能导致以后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另外,儿童不习惯监控自己的健康状况,直到情况比较严重时才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适。所以,如果儿童能在早期尽量避免接触微小、难以察觉的有毒物质,他们对化学物质过敏的机会就越小,吸收过度有毒物质的可能性也越小。因此,为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要注意以下几种严重有害的污染: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甲醛、氡、石棉铅和生物气溶胶。二氧化碳的污染可能来自建筑内的燃烧过程,如车库、热水器、干洗机、炉子,也可能来自传真、复印机、电视和冰箱。其中一些污染源污染非常小,但难以控制,因此所有器具的通风口、烟洞、管道和焊接处都需要清洁、密封并适当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指释放有毒气体——氯气、甲苯、氨、乙烯、松脂、丙酮等有机物质。许多油漆、清漆、着色剂、黏合剂、空气清新剂、上光剂、卫生产品、杀虫剂、洗涤剂、装饰化合物和宠物产品等都释放出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毒气体轻则引起人头晕、眼睛干涩、咽喉炎等症状,重则会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癌症。
三、绿色环保设计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环保型材料产生的废物少,没有污染,能源效率高,耐用、寿命长,容易维修,并且能够成为再生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避免儿童受到有毒气体伤害并避免地球自然资源枯竭,使用当地的材料是保护资源并增强当地经济。理想的选择是材料选择不能只依据传统标准,如性能、耐用性、外观和成本同时要考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遵循自然环保的原则,保证舒适环保。因此,在幼儿园的设计中应该了解更多的环保型绿色建材和无毒的水基树脂、粘合剂、尤其、着色剂、天然树蜡、天然纤维地毯、天然地毯衬垫物、用天然植物染色的纺织品等。具体的可持续设计指导方针如下:第一,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用可持续设计方案,至少应减少产品和材料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二,选择建筑位置,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保护空地、野生动物和湿地。第三,通过使用绝缘好、性能好的窗户和紧凑的建筑形式,设计出高能效的建筑。在南方气候条件下,选择太阳能吸收性能低的玻璃,便于建筑被动升温或降温。第四,选择物化能量低的建材,各种材料的相关能耗密度大致如下:木材=1,砖=2,水泥=2,玻璃=3,玻璃纤维=7,钢铁=8,塑料=30,铝=80。第五,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制成的建筑产品。例如:纤维素绝缘体、热复合板和可循环利用的塑料板材。第六,可循环物质提供储存设备和加工处理:厨房中或附近的回收箱可堆肥食物垃圾和堆肥设备。第七,避免使用由古树制造的板材,要使用可持续收获的木材。可以通过国际硬木产品确定或确认产品的来源。第八,避免使用任何含有尿素甲醛树脂的装修材料。苯酚甲醛树脂,由于稳定性好而且比较安全,常常用于室外胶合板;第九,避免在耐久压烫、防皱、防缩水纺织品和泡沫填充的产品中使用含氯漂白剂和变态结构成分。第十,通过批量进货,尽量减少那些对防止产品损坏无益的包装。
四、结语
幼儿园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幼儿教师的基本任务;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它对教师有着一定的行为规范,它需要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特点与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幼儿实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与方法,设计出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然而就目前我国幼儿园情况看,幼儿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来设计适宜的教育方案做得不够,学习模仿教材和别人的活动设计。更多的是目标确定得过多、过空,内容与目标联系不紧密,方法手段单一,而且幼儿对单一的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没有真正发挥其价值。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最关键的还在于幼儿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设计,为什么要设计,怎样设计以及设计什么,在理论上还缺乏认识,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我国各个地区之间都存在文化差异,这些多元文化可以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教育素材。可是在对幼儿园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幼儿园的课程缺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差别的特点。幼儿教育中应该把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文化融入课程设置中,以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对儿童进行教育。
园本课程是以幼儿园的实际条件为前提,依据园内的幼儿自身情况设计的课程。它能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园内资源,加大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能充分发挥园内的整体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是,目前很多幼儿园不理解真正的园本课程的内涵,简单地把开设特长班之类的课程曲解为园本课程。
2.1 课程设置要突出主题
2.2 注重家园共育课程
2.3 教师应积极去探索多变的教育内容
在主题综合教育中,教师要主动参与课程的安排,允许儿童根据自身的反映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合的组织活动,例如,不同年龄的、年级组的、班级间活动、社区的、兴趣小组的各类活动。比如在大班开展“我喜爱看漫画书”主题活动中,就设计了不同年级的儿童“同姐姐妹妹共同看漫画”环节,年级组的“智力大比拼”, 班级的“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内容充实的活动。在家长的协助下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还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学校主题教育中。
2.4 建立课程管理制度,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2.5 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科学实施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设置幼儿园课程,也是保证幼儿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更加关注幼儿课程的设置,确保让幼儿园课程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1] 郑益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23(28):85-86.
幼儿园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1-0031-02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其中又包括若干课程,如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和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等)、幼儿园主题活动指导课程和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与实际指导。然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归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分离。再者,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经验不足,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学习中,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两个方面的学习都表现出很大困难。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希望本研究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现场教学模式及其结构
(一)现场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现场教学模式是指课堂设在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将课程中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知识以现场实景、实事、事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具体演练,促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和活动中学习抽象的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就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在模拟实训室或幼儿园中,将抽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直观可触的真实场景,在幼儿园或模拟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达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职业能力的双重目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实际现场教学,即将课堂搬到幼儿园,通过园校结合的途径,高效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同时面对真实的幼儿园场景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另一种是模拟现场教学,即在学校实训室中通过墙面布置、区角设计、小桌椅放置、室内装饰和多媒体辅助等形式创设模拟幼儿园情景,让学生直观感知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类型和过程,并身临其境进行教学活动演练,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现场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教学评价等五个因素[1]。
1.理论依据。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进行认识或学习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2]。现场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搬到实际现场或模拟现场,使得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的结合,不仅使知识学习变得易知易懂,也使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变得更加有效。另外,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教学应该遵循“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原则[3]。
2.教学目标。现场教学模式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首先,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即所教所学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其次,技能练习要科学有效,即在现场教学模式中所实训的技能能够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3.实施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模式应当具备如下条
件:第一,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第二,模拟现场的创设或实际现场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第三,教师具备现场教学示范与指导能力;第四,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愿和行动,此四者缺一不可。
4.操作程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包括初步感知现场(模拟现场或实际现场)并讨论明确目标、学习理论设计幼儿游戏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游戏活动(在实际现场或模拟现场中)评价与反思归纳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下面以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中的 “角色游戏”为例[4],说明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第一步,播放《娃娃家游戏》录像片段,引导学生按小组讨论,重点讨论教学录像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针对情境中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设想。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并组织学习幼儿角色游戏基本理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为了解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理解角色游戏的作用,掌握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能力目标为能够科学地、恰当地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与自主游戏,并能够适时、恰当地介入游戏;情感目标是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和幼儿角色游戏观。理论学习可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和谈话法等。第三步,设计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方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分小组根据角色游戏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并形成文字简案。第四步,组织实施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教师现场提供课件或教具,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到模拟教学区(或在幼儿园)进行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第五步,对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各学习小组对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进行自评与互评,并进行反思。第六步,归纳与总结。学习小组根据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归纳、总结出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设计与组织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5.教学评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评促学”的评价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侧重形成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主体看,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幼儿教师与园长的评价,目的是“找足学生的优点,找准学生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三、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现场教学模式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置在模拟现场或实际现场中,改变了以往从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实际展开,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了准幼儿教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由于面对真实的幼儿园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幼儿活动第一现场,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双师”意识,加快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成长。
(二)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生的专业成长
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增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准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其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分享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现场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模拟解决或现场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解决幼儿游戏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场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往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鼓励学生学会交流,共享学习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张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现场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真正平等的交往与沟通,资源和观点可以共享,人人可参加讨论、设计和活动实施。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学好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学会了关心关注幼儿教育,学会了团队协作,为日后的幼教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开展现场教学,对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提高教师的培养效率、提高幼教师资的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对推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园校合作,促进相互帮助与学习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的开展对高职学前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来说是双赢的、互利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需要“园校合作”,促进高校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使高校和幼儿园教育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一方面,幼儿园提供教学现场,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的学习创造了物质条件,提供了可观察、可模仿学习的榜样,拉近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上岗工作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也给幼儿园带来了最新的幼教发展资讯,为在岗幼教工作者更新专业知识和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四)推动教学改革,丰富学前教学模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纸上谈兵”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其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刁维国.关于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再认识――兼论多元统一的教学过程模式观[J].教育探索,2008,(12).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4-227.
幼儿园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精选典型的幼儿园教案、幼儿园教学活动视屏作为基本的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之中,通过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幼儿园教案的结构和设计要求,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学与用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二、观摩学习
学校出面与有关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例如,建立见习与实习基地,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进度到幼儿园观摩相应的教学活动。当前幼儿园可用来观摩学习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通过观摩,了解幼涸耙蝗丈活各环节的安排,还可学习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幼儿园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技能大赛以及各个幼儿园的“教学能手范教”“老带新”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观摩的机会,争取到现场观摩[2]。
三、校内实训教学
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教学的任务,以配合运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方法进行教学。可设置三大典型任务:
一是设计任务,即要求学生学会设计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方案 (包含自选内容设计和教师指定内容设计及观摩活动录像后的还原教案),撰写说课稿等。每个领域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先由教师讲解设计要点,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设计的原则,再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教案。
二是批改方案任务,即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先由学生互相批改所设计和还原的教案及说课稿,并提出问题。学生修改之后再由教师统一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是说课试讲任务,即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和说课稿。例如:“教师提出学习任务或项目 (设计或还原活动方案,撰写说课稿,小组选优共同制作活动方案 PPT和教具) ――各组展示活动方案和说课稿的PPT(每组15分钟)――师生共同评析修改 PPT 展示的活动方案和说课稿――教师有效点拨、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理解活动方案和说课稿的结构和撰写要求)。”这一“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有个人任务项目和集体合作任务项目,在完成这一任务和项目的教学中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能直观形象、自觉主动地理解活动方案设计和说课稿的结构、思路和撰写要求,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撰写说课稿[3]。
四、校外实训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由教师、园长对学生的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和评析,最后学生进行反思提升。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深入到每个班级中,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方法,把握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熟悉幼儿教育的规律,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过渡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如何与幼儿平等互动、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学习和生活经验等。这些内容都是身为幼师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五、区域环境布置
将区域环境布置任务与美术教育课程相结合,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园区域环境布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活动室,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美术材料或废旧物品等进行区域环境的创设。通过实践,学生可设置不同类型的区域:超市、图书区、表演区、手工区、自然角等,并进行展示、互评及教师评价与总结,从中找出问题并改进提升,既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主题环境布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共同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并改进,最终形成定稿,再为学生提供活动室,以方案为基础,准备充足、丰富的材料进行环境的创设,包括墙面环境的创设和区域环境的创设。学生可利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来布置,完成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析。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多以理论为指导,突出实践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与课外学习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训结合,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紧密联系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强化学生幼儿园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说、教、评等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以后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月晓.“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教导刊,2023,7.
幼儿园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