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恩节的诗歌(精选5篇)

关于感恩节的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约翰?邓恩 奇喻 陌生化

一、引言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对象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1]什克洛夫斯基把研究文学作品价值的重点放在读者的审美感受上,这种审美过程的转向实际上是形式主义者把批评由创作为中心转向以文学作品和对文学作品接受为中心的必然结果。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越自觉地运用这种陌生化的手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越高。

奇喻指复杂的或者牵强附会的隐喻。它通过使读者感到诧异、震惊、有趣而达到其艺术效果。奇喻有两种:第一种是彼特拉克式奇喻,这种奇喻以夸张的手法,借用互不相关的事物来表现某物质特征或者现实经历。第二种是指约翰?邓恩式的玄学奇喻,指的是一种悖论性的隐喻,通过喻体和喻指之间非相似性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和惊奇。以约翰?邓恩为首的玄学派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奇喻,将其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正因为这样,玄学派诗人曾经受到了强烈的排斥。许多批评家谴责邓恩的诗歌中“牵强附会”的奇喻使得其内容晦涩难懂,塞缪尔?约翰逊指出:“玄学派诗人试图将毫不相关联的事物用暴力的手段强扭在一起。”[2]尽管如此,随着新批评派的兴起,以托马斯?艾略特(Thomas Eliot)、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艾伦?泰特(Allen Tate)为主要代表的文论家对邓恩诗歌奇喻中异质和矛盾的事物持赞同的看法,并认为这种矛盾的事物能产生强烈的张力,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中国新时期的著名诗人兼文学评论家卞之琳说:“邓恩的诗歌以机智的奇思妙想预设了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潮流,唯有他一人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嫡系远祖。”[3]邓恩奇喻中的两个事物表面上看来毫无逻辑联系,但是他的奇思妙想有力地捕捉刻画了人类复杂的心理特征。[4]本文将以陌生化的视角解读约翰?邓恩的艳情诗《歌与十四行诗》中的部分诗作,唤醒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陌生化之一:爱情与几何数字意象构建的奇喻

在以往的文学传统中,情诗中的爱情隐喻比较固定,符合常理。如莎士比亚在脍炙人口的《第十四行诗》第18首中的首行将爱人比作怡人的“夏日”,本琼生用玫瑰和芳香来比拟爱人,斯宾塞则把心爱的人喻为“小鹿”,说她如金银珠宝和香花异草般珍贵。而约翰?邓恩爱情诗歌中的奇喻跳出了读者通常的审美定势,蕴含了更多的理性思维,让读者感到惊奇和震撼。

在邓恩的爱情诗歌中,他善于使用一些数字来传达独特的爱情观。例如:数字“3”是神学上的“三位一体”思想的体现,数字“4”与一年四季、生命的周期息息相关,数字“7”是数字“3”和“4”的结合,象征着完美的轮回和有序。在《樱草》一诗中,诗人用花瓣的数量“4”、“5”、“6”、“10”来阐释他独特的男女性别观和爱情观。根据民间传说,包含六个或四个花瓣的报春花被认为是真爱的象征。而邓恩认为,含有5个花瓣的报春花才是女性真爱的表现,含有10个花瓣的报春花象征着男性的真爱。西方传统秘术认为“5”是特殊魔力的神秘数字,因为它含有第一个偶数“2”(象征男性)和第一个奇数“3”(象征女性,1不算数字),基于此种说法,对这首诗歌中数字传达的男女性别观就有了不同的阐释:一为女人是男人生活中的一半,或者把男人完全包容、控制(因为5包含2);二为就性而言,每个女性可以接纳男性人口的一半,或者甚至享有全部的自由;三为一个女人可以得到男人一半(身体或灵魂),或者占有他的全部身心。

除了用数字来表达他对爱情独特的见解外,邓恩还构建了新颖别致的几何图形式的奇喻,如三角形、圆形等意象。从几何学上来看,三角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坚固、耐压、坚定的特点,这可能是邓恩将男女之间的爱情比拟成三角图形的重要原因所在。《跳蚤》中的男性说话者、女性听者和跳蚤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三角图形,《销魂》中坐在河边的男女两人和在空中旋绕的合二为一的灵魂也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意象。除此之外,邓恩以各种显性和隐性形式存在的“圆”意象来表达完美的爱情。中国的一些学者如刘福丽通过“相互作用”理论阐释了邓恩爱情诗歌中的理想爱情[5],李正栓在《邓恩诗中圆形意象母题研究》[6]和《邓恩诗中圆形意象的生态和谐隐喻》[7]中对邓恩诗歌中的圆形意象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离别辞:莫悲伤》是邓恩使用奇喻表达的巅峰之作,诗人借用一副圆规表达丈夫和妻子唇齿相依的关系。这首诗写于1611年,作者随罗伯特?特鲁里爵士出使巴黎前写给怀孕中的妻子以抚慰妻子的伤感。与中国的许多离别诗(辞)不一样,邓恩的这首离别辞不带任何悲伤之情,相反,诗人以睿智的陌生化思维借用了圆规意象,将夫妻关系喻为圆规两只脚的关系,化解了离别前的伤感。妻子是固定的那只脚,当丈夫离别时(一只脚移动),妻子(定脚)也随之移动,只有妻子(定脚)坚定地坐镇中心,在外漂泊的“我才能使圆圈完美”。诗人暗示爱人的忠贞不渝才能使他们的爱情完美,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真爱能够超越俗世之爱的束缚,正如“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陌生化之二:爱情与太阳意象构建的奇喻

邓恩对宇宙知识、新旧科学知识交替带来的变化反应敏捷,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他对太阳意象的不同看法。按照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宇宙观,地球是位于宇宙中心不动的,太阳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地球旋转;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则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是静止的而是围绕太阳转的行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在邓恩的诗歌中已经受到关注。但是,不像他的前辈以及同时代的诗人将太阳视为神灵的化身,作为“宇宙之光”、“白昼之神”、“万物之灵”来敬畏,邓恩诗歌中的太阳意象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歌,甜蜜的爱,我不走》中,诗人说道:“昨夜太阳从这里离别/可今日又在此处/他既无欲望也无知觉/也无短一半的路/那就别担心我/而要相信我会跑得/更快,既然我带的/翅膀和马刺比他多。”(L9-16)①很显然,诗行中太阳不再是那么神圣,也不会令人敬畏,说话者甚至认为他自己比太阳的运转还要迅速。如果说,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还是受到古希腊天文学“地心说”影响的话,那么,在他的另外一首诗《上升的太阳》中,诗人显然受到了哥白尼“日心说”的影响,诗人认为虽然地球和其他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转,但是恋人的世界和季节不应受到太阳的控制。在第一节中,诗人便对带给人类光明和温暖的太阳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谴责它是“忙碌的老傻瓜,不守规矩的太阳”、“没礼貌又爱教训人的家伙”、“间谍一样的窥探者”(L1-3)。这样的谴责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疑惑,读者会纳闷太阳之神为何冒犯了说话者,从而导致说话者对它如此谩骂。原来太阳透过窗户打扰了恋人们的欢娱和酣睡――“难道恋人的季节必须与你的运行一致?”( L4)邓恩的爱情诗歌中的主题是多样化的,与《离别辞:莫悲伤》中对精神之爱的颂扬不一样,这首诗却是对肉体之爱的赞同,对于坠入爱河的恋人而言,太阳的照耀和窥探无疑是让人生厌的“老傻瓜”。在后来的诗行中,太阳的权威再次受到了贬低和嘲弄,诗中说到在爱情的王国里,恋人的微观空间比太阳的宏观空间更有意义。同样,在《夜祷,作于圣露西节,白昼最短的一日》中,太阳从神圣的上空被降格到“太阳衰竭,此刻他的火药筒子释放出微弱的火花、闪烁不定的光线世界的全部精力都已经沉落焦渴的大地饮干了遍布的膏脂浆液”(L3-6)。诗人通过对太阳的衰竭、世界的荒芜的描写,表达了彻底的绝望。

四、陌生化之三:爱情与动物意象构建的奇喻

邓恩的诗歌奇喻还表现在他能在爱情与动物之间建立“非逻辑”联系。在文学作品中,援用动物意象喻指爱情也是常见的现象。如中国人习惯用“成双成对的蝴蝶”、“鸳鸯戏水”、“大雁”等描述美好的爱情。斯宾塞也在诗歌中将恋人比作“欢快的小鹿”。但是,邓恩诗歌中的动物意象非同一般,出乎想象,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在《歌与十四行诗》中,常见的动物意象包括跳蚤、飞蛾、鸽子、鹰、凤凰、蜘蛛及蛇等,这些意象中最突兀的莫过于跳蚤与蜘蛛意象。跳蚤属于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寄生性昆虫,通常靠吸取其他动物或人体的血液来维持生命,因此受到人们的憎恨。而邓恩却将这种不为人喜爱的小跳蚤赋予了爱情存在的合理性。诗中的第一节,叙述者说道:“我,它先叮咬了,现在又叮咬你在这跳蚤的肚里,我俩的血混为一体。”(L3-4)说话者首先承认跳蚤是让人讨厌的小昆虫,它会寻找着每个机会吸血,但是当想到两人的血会因此在跳蚤体内融合为一,立即感到无比的兴奋。被求爱的女性企图打死这只令人讨厌的跳蚤,以打破说话者的强辩,而说话者马上制止她的行为:“这跳蚤就是你和我,它的腹腔就是我们的婚床,和婚庆礼堂(L12-13);“虽然出于习惯,你还是想捕杀我可是,别再给这加上自我毁灭和渎圣―杀害三命的三重罪孽”(L16-18)。尽管如此,被求爱者还是打死了跳蚤。读者可能会猜测这场求爱的劝导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诗中的最后一节再次违背了读者的期望心理,求爱的男子并没有感到气愤和沮丧,相反他的理性思维占据了上风,他戏谑地声称:“这跳蚤有什么可以责难罪咎除了它从你身上吸取的那一小口然而,你得意洋洋,声称说并未觉得自己,也没发现我变衰弱的确,那么该知道恐惧是多么虚幻不真当你委身于我,将仅仅有那么点童贞会损耗,一如跳蚤之死从你那儿窃取的生命。”(L21-27)诗中除了说话者的能言善辩外,跳蚤这一奇特的意象对整首诗的艺术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读者则能在这种陌生化的效果中感到惊奇、诧异和震惊。同样,蜘蛛被认为是带有毒汁的害虫,蛇则被认为是嫉妒和引诱的魔鬼,这些意象在邓恩的《退可南花园》中用来指爱情的毒害及对女性“忠实”的质疑。由此可见,邓恩能将日常生活中这些熟悉的动物意象陌生化,大大延长了读者的感受心理,为读者阅读理解他的作品设置了障碍。但是,这种障碍并不是不可跨越的,相反,通过认真阅读,读者最终将获得阅读的乐趣和对真相的挖掘。

五、结语

约翰?邓恩渊博的学识、特殊的宗教和婚姻经历成就了他诗歌迥异的风格,与他的时代文学“主流”格格不入。初读他的诗歌会觉得语言晦涩、形式艰难、意象奇特,因为陌生化的艺术手法就是要打破自动化感受的定势,延长读者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而细心和勤奋的读者在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后,能够挖掘到约翰?邓恩诗歌中隐藏的求真意识、睿智与情感、获得审美的提升。

约翰?邓恩诗歌的经典重读与复苏也启示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将会在时间的考验中获得人们的认可,散发永远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 文中诗歌引用均出自:(英)邓恩(Donne,J.).艳情诗和神学诗[M].傅浩,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参考文献

[1] 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A]//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四篇论文[J].内布拉斯加,1965.

[2] Smith,A. J.,ed. John Donne.The Critical Heritage[M].London and Boston:Routledge&Kegan Paul Ltd,1975.

[3] 英国诗选[M].卞之琳,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4] 南方.从《圣露西节之夜》看约翰?邓恩诗歌中的现代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

[5] 刘福丽.邓恩爱情诗歌圆形意象的隐喻意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 李正栓.邓恩诗歌中圆形意象母题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关于感恩节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玄学派 思辨 奇喻 巧智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多恩一生经历曲折复杂。青年时代个性狂放,野心勃勃,做了宫廷大臣的

秘书后,因与大臣夫人的侄女私逃结婚,而被关进监狱。获释后,虽生活潦倒仍不肯放弃仕途生涯,但不得不在教会中寻求出路,做了牧师,最后受命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直至逝世。作为玄学派大师,无论哪类主题,多恩都采用了一种崭新的方式来加以表达。其中最能体现多恩独特怪异风格的还是他早年所写的爱情诗歌,他的爱情诗充满激情,不是直接说出,而是把感情哲理化;他的爱情诗中不乏思想,不是直接抒发,而是把思想知觉化、意象化,从而根本改变了爱情诗单纯抒情的常规。多恩还一反文艺复兴时期爱情十四行诗从自然景物中取喻的传统,而大量从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等当时的新知识中发掘意象,并根据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将表面明显无关的观念与事物联系到一起,这种意象或比喻虽有时显得晦涩和缺乏共通性,但却决无变成陈词滥调的危险。有时甚至能像闪电一般有力,给读者带来一瞥真理。有时乍看之下显得离奇,思索过后却使人震慑于其惊人的准确性和深度。

作为多恩爱情诗中的精品,《赠别:莫伤悲》则完美地体现了多恩诗歌中情感和理性的统一。诗中描写的是一位将要远行的人在临别前为恋人所做的道别辞。诗中充满了奇思妙喻和奇特的联想,玄学的技巧在《赠别:莫伤悲》一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该诗中,多恩主要抒写了爱的发现和爱的拥有。该诗的主题是赞颂男女恋人之间的净化了的感情,认为他们之间的分离并不重要,甚至并不可能,不要为了暂时的分别而悲伤。该诗分为九节,共三十六行。诗的第一节就采用了一个“玄学”的类比,给人造成一个强烈的知觉意象。

有如德高之人安详辞世,

只轻轻对灵魂说一声:走,

哪管悲哀的朋友纷纷议论,

这个说断气了,那个说没有。

这一节语气平和缓慢,整个场面完全是为了烘托第五行的融化(melt)一词。诗人在告诉恋人,不要陷入一种世俗的悲哀中。他认为他们的分别应该象“德高之人”辞世一般安详,轻巧的不能让他的世俗朋友们听到。尽管在表面看来,德高望重的人逝世同诗人的爱情丝毫没有关联,但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其中的共通之处:安然的分别。玄学派巧妙的思辨在此体现的一览无余。而这位玄学大师也正是在这方面体现出自己的“怪才”,他使得“离别”这一意象几乎令人难以察觉,使得死亡成为一种回归宁静和圆满的精神意义上的“融化”。为了烘托这种“融化”,诗句第一行中的头韵“s”听起来象临死的人低微的喘息声,造成一种“融化”的音响效果,使诗句更加形象。诗人从世俗生活中取来了素材,对他和情人的分离进行了类比,手法运用的高明,不着痕迹。这里既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又没有生死诀别的悲怆。诗人把表面上互不关联的事物突然联系在一起,形成新颖而别致的类比,读者在惊讶之余,不免感叹诗人抒发内心情感的独特。

第二诗节中,多恩写道:“把我们的爱情向俗人宣讲,无异于亵渎我们的欢乐。”这里,恋人的分别既没有中国诗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戚,又没有浪漫派诗人堆砌华丽的辞藻,只有循循善诱的安慰。诗人告诉情人,也告诉自己,他们的爱情是神圣的,无须世俗的道别方式。

为了突出分离的博大独特和不同凡响,多恩表现出了对创造新词的热爱。在词语的使用方面,多恩喜欢用自然意象的词语表达新意,甚至热衷于用自然意象来创造新词。他将“眼泪”和“洪涛”组合在一起,构成新词“泪浪”(tear-flood),将“叹息”和“风暴”组合在一起,构成新词“叹风”(sigh-tempest),还有inter-assured等等,都使诗句显得生动形象,同时也在“人体”与“天体”的类比方面,寻找到了“契合”,为以下的“天体的运动”作了恰当的铺陈。而七八两行中的“俗人”(laity)一词与“亵渎”(profanation)一起连用,更是暗比他们的爱情似宗教一般神圣,不同于凡夫俗子。第一和第二诗节中,诗人用类比的方式进行了世俗和神圣这一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诗人复杂的感情呼之欲出。

该诗的第三节中以地面上的较小的然而有害的运动——“地动”(moving of the earth)和太空中更大的然而无害的运动——天体的“震动”(trepidation)进行对比。诗人在此所强调的是,他们的分别不同于凡夫俗子,他把离别比作是庞大的天体的偏移,显得神秘、重大,但极为神圣,不为凡人所道。地震和天动的对比引出了下面的诗节中“世俗恋人的乏味爱情”与“我们”的精纯爱情的对比。多恩诗中“构成奇想的名词术语来自于知识的各个领域,如科学、神学、地理、哲学等。”这一类比出自科学领域,新鲜而又不落俗套的奇思巧辩正是艾略特所说的把思想重新创造为感情的本领的体现。

在第六节中他写到:

所以我们的灵魂是一体浑然,

虽然我必须走,但灵魂却

并不分裂,而是延展,

就象黄金打成透明的薄叶。

恋人一体的灵魂被比喻成打造的黄金薄叶,其构思可谓新奇,感受可谓独特。这一奇喻充满了典型的玄学派诗歌的风格。黄金薄叶这一比喻可谓精美之极。这一出自工艺领域的比喻方式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却被诗人用来比喻爱情的升华,不仅丝毫“无损于诗人对感情的抒发,反而会使读者的视野更扩大,联想更丰富”。诗人独特的爱情观在奇巧的比喻中表露无遗。

最后三节又引出一个新的久负盛名的玄学派的奇喻:以圆规的两脚来比喻分离过程中的男女双方。这最后的三个诗节实际上分成了三个层次的寓意,第一次意思是说圆规的两脚是互相牵连的,来说明真实的分离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认为两脚分久必合,来说明分离只是暂时的;最后一层寓意是该诗中最为重要的“圆圈说”。在诗人看来,圆是完美的象征,象征着诗人和他的恋人完美无暇的爱情。在圆规画出圆圈的过程中,其起点就是终点。诗人认为,只要圆规的定脚坚定,另外一只脚才能画出完美的圆圈。这里,定脚象征着妇女的坚贞,而这种坚贞又赋予诗人力量来完成圆圈。这一玄学的比喻使得诗人对待妻子的充满着关切、担忧、劝诫等等复杂的心理体验和情绪都极为形象性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用圆规这一科学的计算工具来比喻恋人的离合关系,想象突兀,感受新奇。

从对《赠别:莫伤悲》这首赠别诗的分析看来,多恩的诗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深刻的矛盾。奇喻和思辨这一思想的语言工具被巧妙的运用,包含了极为独特和复杂的真情实感。思辨和奇想并没有抑制了感情的抒发,正是因为有了理性的思辨,才使得情感表达的更为真切,使多恩的诗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不公与淡忘之后,在20世纪重新以其特有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7.242.

关于感恩节的诗歌范文第3篇

摘 要:约翰·邓恩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先锋代表,其爱情诗也因独特意象的运用受到追捧。爱情诗《歌》中邓恩巧用各种意象,产生陌生化效果,增强诗歌的艺术感。

关键词:《歌》;意象;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23)12-0000-01

1.引言

约翰·邓恩(1572-1631)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先锋代表,他的作品主要包括诗歌、书简和布道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爱情诗歌。多恩的爱情诗歌独辟蹊径开创了诗歌先河,充满奇特的意象,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诗歌意象以语言为载体,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而诗歌的创作就是诗人将客观事物转化为意象,使主观情感通过具体的意象生动地再现。在诗歌创作中,邓恩对诗歌的意象进行创新,摒弃了陈腐的比喻,运用新奇的意象,通过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拉长了审美的时间,给诗歌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产生陌生化效果。

2.意象的陌生化效果

第一个对“陌生化”理论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却使用了“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说法。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所言的就是一种陌生化手法。正是因为通过这种陌生化手法,将平常熟悉的事物变得不寻常,变得奇异,从而使读者有惊奇的。同时,“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由什克洛夫斯基(VictorShklovsky)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他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强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17世纪诗人评论家约翰·德莱顿(JohnDryden)在1693年评论邓恩时写道:“喜用玄学,不仅在他的讽刺诗中如此,在爱情诗中也如此。爱情诗本应言情,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辨,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在爱情诗《歌》中,邓恩借助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奇特的意象和夸张等使行文达到一种妙不可言的效果。这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达成某种契合,它们都侧重感觉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强调艺术技巧在增强可感性上的重要地位。

《歌》是一首爱情诗,在这首诗中,邓恩对女性的朝三暮四和见异思迁进行了讽刺。这一主题在艺术创作上十分常见,但在《歌》中邓恩巧妙借助多种艺术手段让陈腐无趣的主题改头换面,赋予语言新奇感和惊奇感。邓恩主要借助奇特的意象进行创造性地破坏,将《歌》中熟悉的事物和情感陌生化,使该诗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诗人在第一小节中将多种奇特的意象“陨星”、“人形草”、“魔鬼的脚”、“美人鱼歌唱”和“风”并创造性地将它们组合。这几种意象看似毫无关联,“陨星”属于现代科学的领域,“人形草”和“风”属于自然科学,而“魔鬼的脚”和“美人鱼歌唱”则为古代神话传说。这几种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组合到一起,使人摸不到头脑。诗人为何要选取这几种相隔甚远的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恰恰是这几种奇特的意象和意象的奇妙组合体现了诗人的智慧所在。

实际上,邓恩巧妙运用这几种意象表述了一系列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将不可能具体化。就“陨星”而言,没有人可以抓住一颗陨落的流星。“人形草”指的是“蔓德拉草”,这种草的草根形状极像人体,下部劈开,像人的两条腿。因外形与人相似,诗人将“人形草”比喻成女人,但让一种植物孕育胚胎却是极度不可能的。一般认为,“魔鬼的脚”状如鸭掌,整个脚掌连在一起或者状如牛羊等的蹄子。世界上没有人有足够勇气接近魔鬼,将魔鬼的脚劈开。因此,该意象再次传达出一种不可能。“美人鱼歌唱”则指的是希腊罗马神话中半人半鸟的海上女妖塞壬(Siren)唱的歌声。塞壬可以发出美妙动听的歌声,航海者听到后会被歌声迷住,触礁遇难或者受到蛊惑,流连忘返,不思行进,最后饿死在海上。因此,没有人可以听到塞壬的歌声而不受蛊惑。“风”这一意象出现在很多诗歌中,但在这首诗中,“风”这一意象使用的目的却打破了常规和人们惯常的思维。这一意象表达了一种不可能。虽然风可以将散播种子,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的生长,但却不可能让人的地位提升。

由以上可以看出,诗人抓住了这几种意象的共同点,即完成这几种事情的不可能性将科学领域的意象与神话中的意象巧妙结合。但同时这些由普通语言构成的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却打破了常规。“陨星”是一种平常的自然现象,它代表着稍纵即逝的时间概念和人们许下的美好愿望,但在这首诗中却表达了一种不可能性含义。因此,该意象打破了常规,使整首诗变得独特而新颖。虽然国内读者对“人形草”不熟悉,但是对类似人形的植物,如人参等却很了解。人们惯常的理解是人参代表着长寿健康。但邓恩将这一意象的含义陌生化,让植物孕育生子。在很多读者看来,这种思维方式不可接受,这也是邓恩在新批评以前受到抨击的主要原因。但他对意象的奇妙运用,他“古怪”的思维,却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也正是他的诗歌吸引越来越多的注意力的原因。他打破常规,提出让植物孕育后代,这挑战了人们的传统惯常的思维,创造了奇特的艺术感觉。在表达不可能时,人们惯常思维是摘星星,摘月亮这样的行为。而邓恩却使用了神话中“魔鬼的脚”这一意象。这一意象首先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因为人们会使用“魔鬼”这一意象来说明邪恶势力和黑暗。而具体到魔鬼的某一个部位,是非常人所能及的。因此,该意象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陌生、分辨不清的感觉,造成陌生化的效果。“美人鱼歌唱”的意象取自希腊罗马神话,它常用来指蛊惑人心的事物。在《歌》中,这一意象却表明了一种不可能的情况,了人们对该意象的惯常理解和常规认知。总之,这几种表达不可能的意象的选取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和感受,使人们产生新的审美体验。

与此同时,这几种意象的奇特组合,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拉长了审美体验。现代科学中的“陨星”,自然科学中的“人形草”和神话中的“魔鬼的脚”和“美人鱼歌唱”被糅合在一起,现代的理性和古代的迷信思想进行碰撞。反常规的组合一开始让人感觉摸不到头脑,但随着认识的加深,却让人感受到了其中的艺术感觉和艺术之美。

诗歌中各种神奇意象的奇特组合打破了人们惯常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将诗歌语言与普通生活中的语言区分开来,赋予诗歌一种特殊的气氛,使读者产生新奇的、非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3.结语

约翰·邓恩的爱情诗《歌》能够与众不同、个性鲜明,一系列奇特意象的应用和组合是一个重要原因。《歌》中的意象不仅产生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加深了审美难度和审美体验,而且意象为主题服务,烘托了诗人对不忠实于爱情的痛恨和怒斥。由此可见,运用意象含蓄地表达爱情比直白的表达方式更耐人回味,也更具艺术上的可读性和审关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刚.诗歌语言的陌生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

[2] 李正栓.奇想怪喻,雅致入理[J].北京大学学报(语言文学专刊),1997.

[3] 李正栓,吴晓梅.英美诗歌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正栓.玄学思维与陌生化艺术——约翰邓恩《跳蚤》赏析[J].名作欣赏,2005(8).

关于感恩节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玄学派;爱情;永恒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3)05-0114-01

日出

太阳, 你这忙碌而又无礼的傻瓜,/为什么这般/穿窗透帘地把我们呼唤?/莫非恋人的季节也要随你变化?/你这粗鲁迂腐的家伙, /斥责迟到的学童和不情愿的学徒去吧,/去告诉宫廷的猎人们国王要狩猎,/去叫那些乡村蚂蚁收获官阶;/爱, 永远不变, 不知道季节会变、气候无常,/也不知时日月年这些时光的破衣裳。/你的光芒可敬而强壮?/你为什么要这么想?/我一眨眼便可让你蒙上乌云而变得暗淡,/只因为我不愿意长时间不把她看;/如果她的眼光没使你黯然失色,/等着瞧, 明日稍晚, 告诉我/东印度的香料和西印度的金货/还在其原来的地方, 依旧与我同床。/

你若想见昨天见到的国王,/你会听到, 所有的一切都在这床上。/她是一切的国家, 我是一切的王子,/其他什么也不是。/王子们只扮演我们;与此相比,/所有的荣誉均是模仿,一切的财富都为骗局。/太阳只有我们一半的幸福,/因为世界就是这样皱缩;/你的年龄要求安逸, 既然你的责任是/温暖世界, 让我们温暖就是了。/照耀我们吧, 天下无所不再的你;/这张床是你的中心, 这些墙是你的球体。/

(李正栓 译)

《日出》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与妻子的爱而写。邓恩与其妻为了相爱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代价,或许《日出》就是邓恩对这段婚姻的真实写照,是他对自己刻骨铭心之爱的真情流露以及对婚姻无悔选择。以下内容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在第一节里,诗人把“太阳”比喻成忙碌而又无礼的傻瓜。太阳这一意象在以往的诗歌中多以权威、中心、神圣的形象出现,而邓恩却赋予了太阳另一种含义,可谓标新立异,给人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历来太阳是温暖与光明的代名词,然而在《日出》中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不速之客“穿窗透帘地把我们呼唤” 来到诗人的屋前,去打扰他们的爱情世界。接着诗人写到:“莫非恋人的季节也要随你变化?” 一语到出诗人和恋人的爱情不会屈服于他人的控制。爱情本是甜美而浪漫的,它是人们心中一幅美丽而隽永的画面。诗人的怨恨与不满没有结束,还进一步告诉他应该干什么,去斥责上学迟到的学生,去抱怨想偷懒的学徒,去提醒那些攀附权贵的宫廷显贵……何必来干涉我们这对爱人。紧接着诗人直抒胸臆说道,“爱,永远不变,不知道季节会变、气候无常,/也不知时日月年这些时光的破衣裳。”这是本首诗中的名句,表达了对真爱的忠贞不渝。邓恩笔下的爱情坚贞不渝,相爱的人不管日月星辰的变化,不在乎天气的阴晴冷暖,不关注时光的流转飞逝。当浮华远去,虚名远离,只有永恒的爱情才是值得相信的。

在第二节里,无知的“你”自认为有强大的光线,拥有着无人可比的权威,可惜“你”错了,“我”只需一眨眼就会让你暗淡失色。可见一切世俗权利在真爱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没有眨眼,并不是因为“我”怕你,而是“我”一刻都不能让“我”深爱的人不在“我”的视线。接下来诗人觉得爱人明亮的双眸可以自比太阳的光芒!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盛产金银香料的东、西印度就在作者身旁。以此来表明“爱人”就是整个世界所有的宝藏,除了爱人,任何东西对他而言都毫无价值。能够和所爱的人在一起,作者的快乐并不亚于帝王的快乐,和深爱的人在一起,你会觉得荣华富贵如粪土,争名似云烟。和爱人在自己的小屋间品尝着真爱的甘甜,这已足够,不想再奢求其它。这里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真爱的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伟大爱情的力量和为爱付出的美好画面。在爱情面前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

在第三节里,诗人眼中,“她”就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为了所爱的人丢弃世俗的任何东西都值得,在他们的爱情世界里,“她”是国王,是主角,她的地位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而“我”是王子,我愿意臣服于自己所爱的人。在这样一个童话王国里,其它任何的东西都是虚无飘渺,唯有真爱永存。诗人认为王子的快乐都在模仿他们,所有的荣誉都是虚无,财富对于他们已经毫无意义。接着诗人再一次提到这个宇宙中被俸若神明的“太阳”,它虽然风光无限,但是与诗人深爱的人相比,却形单影只,似乎幸福不及我们的一半,世界就是这么乾坤颠倒,给了你权利,就没有赐予你相应的幸福,给了你幸福,也会剥夺你相应的权利。诗人似乎在对比自己的真是情景,为了与爱人在一起,不得不抛弃荣华富贵,抛弃上流社会的生活。“你的年龄要求安逸,既然你的责任是/温暖世界,让我们温暖就是了。”这句话也是诗人对万物之灵“太阳”的抱怨,你的责任就是照亮世界,给人间带来温暖,那么你何必去打搅相爱的恋人呢?这似乎在影射对自己婚姻横加干涉的岳父。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诗人对万物生灵“太阳”的无奈,直呼既然你无处不在,那就照耀我们这对爱人吧,我们的婚床就是我们快乐的源泉,是宇宙的中心。我们房间的的四壁就是太阳运行的轨道,也就是说爱人的房间是世界的中心。我们想要透彻的理解这句话,需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世界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日心说”已开始被人们广为接受。太阳成为宇宙的中心。邓恩对于这些新观念和新发现的态度是复杂的。新科学中超自然的知识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并促使他形成了各种奇思妙想。然而,头脑中长期形成的旧科学观念又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他的思维。科学的思想和幻想相互整合,使得邓恩的思想成为一个既有旧学破碎的知识残片又有新学创新知识的万花筒。

诗,贵在情,贵在探讨情和生命的意义。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邓恩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探讨处在永恒宇宙中感情的爱情使者。邓恩在《日出》中对爱的表述是对人世间真正爱情的永恒诠释:当虚名散去、浮华远离,留在人们身边、深藏人们心底的只有这人间的真爱。邓恩将自己最真实的爱恨情仇传达给读者,留给后世一个真实的邓恩,一个毫无矫揉造作的诗人。邓恩是一位爱情大师,情师高手,他宣布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理念,启发读者对人生、爱情和生命更深层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郭群英,毛卓亮.英国文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辜正坤.英文名篇鉴赏金库?诗歌篇[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胡家峦.英语诗歌精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4-75.

[4]江倩.论巴金传记的写作以及重写[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6(5):136-140.

[5]李正栓.陌生化:约翰?邓恩的诗歌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王佐良.英国诗史[M].译林出版社,1997.

[7]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136.

关于感恩节的诗歌范文第5篇

“网上祭先烈 低碳过清明 永远跟党走 励志报党恩”

__年4月3日——4月30日

各校及时下发活动通知,做好东城区数字德育网“网上祭先烈 低碳过清明”主题活动宣传。

(一)清明习俗知多少

通过清明节民俗知识闯关的形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清明节和“祭祖”等活动的由来、礼仪及相关习俗,闯关成功后可下载电子奖状。

(二)英烈故事搜搜看

学生通过搜集英烈故事,了解英雄先烈们的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自主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人民英雄永不朽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多个版块详细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引导学生回顾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⑴“虎门销烟”

⑵“金田起义”

⑶“武昌起义”

⑷“”

⑸“五卅运动”

⑹“南昌起义”

⑺“抗游击战争”

⑻“胜利渡长江”

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四)缅怀英烈诗友会

鼓励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深切缅怀那些为实现民族解放、祖国统一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奋斗终生的先烈们。

活动参与形式分为三种:

1.诗歌作品原创:喜爱诗歌创作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上传自己原创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2.原创诗歌点评:对自己或他人上传的原创作品进行点评、打分,最终将评选出最佳原创作品。

3.红色诗歌赏析:上传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到的缅怀英烈的诗歌,进行点评或记录自己的感想。

(五)清明时节思故人

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对先贤先烈的颂赞之情发送到网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在追思中表达自己的感恩思源之心,继承中华民族重孝道、懂感恩、不忘本的道德传统。

网上祭奠有虚拟献花、留言、祭酒、点烛、植纪念树、写挽联等多种形式。

(六)你说我唱颂英雄

上传学生所了解的歌唱革命先烈的红色经典歌曲,通过为先烈送赞歌表达赞扬和崇拜之情。

(七)先烈遗志我继承

1.开展“网上祭先烈低碳过清明 永远跟党走 励志报党恩”签名活动。

2.通过网络班会和主题论坛活动,激发学生对先烈的敬仰之情,学习并感受革命先烈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勤奋学习,励志报国,同时也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相关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1.各校要充分认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要把做好“网上祭先烈”活动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把这项活动与“党史进校园”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