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祖国的现代诗(精选5篇)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诗经,周颂,评价,地位
《周颂》是祭祀活动的派生物,用今人的世界观来看,无庸讳言,祭祀活动是一种思想上的宗教迷信,即马克思所称的“颠倒了的世界观”,但在当时,它却是一种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与战争具有同等地位的“国之大事”,是人们生活种所不可缺少的思想和精神支柱。古今人们对宗教祭祀活动的认识上的差异也鲜明地体现在对待《周颂》的态度上。封建社会的经学家奉《诗经》为经典,视之为神圣不可亵渎的金科玉律,他们对颂诗的理解和评价大都跳不出它本身的神学思想的范畴,他们的研究、阐释甚至对颂诗的天命神灵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宣传作用。从《诗序》的“美盛德之形容”,到郑《笺》的“太平德洽”,到《正义》的“德流兆庶”,无不是忠实于《周颂》本身的功德意识。清代学者虽然认识到了《周颂》的功利性,但只是加以阐释,很少有否定、批判的态度。这也难怪他们,因为时代没有给他们提供产生批判思想的土壤。五四运动以后论文怎么写,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世界观在人们的思想中生了根,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对一切封建思想加以批判成为新时期文化思想的主流。这时,人们对《诗经》中颂诗的认识也发生了彻底的转变,特别是《周颂》,在《诗经》研究领域几乎成为众矢之的。例如:“一部文学史也就是人民文艺与庙堂文艺的斗争史”,“歌功颂德的庙堂文艺,它走的路必然是趋向死亡的路”,“所有为少数人享受的歌功颂德的所谓文艺,应该封进土瓶里把它埋进地窖里去。”(郭沫若《人民的文艺》,《沫若文集》13卷)“歌颂统治者的功德,赞美贵族的腐朽生活,表现没落贵族的思想意识。”(周满江《诗经》)“内容充满着反动思想和迷信色彩,是应该坚决扬弃的糟粕。”(金开诚《诗经》)就《周颂》的天命神灵思想在现代的意义和价值来看,它受到大多现代学者的批判和贬斥,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认为,对于《周颂》的评价,我们不必把自己的认识停留在古人的水平上,把《周颂》思想内容上的消极因素毫无分辨地加以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完全以今人的思想标准去衡量《周颂》,把它的思想内容一概视为糟粕,而应当看到它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曾经具有意义和价值。
《周颂》的“迷信色彩”首先体现在它的天命意识上。无疑,天命是虚幻的,是古人给自己套上一种思想枷锁。对天帝的过分崇拜,易使人陷入宗教迷信的深渊,思想上常常是兴奋于一时而麻木于长久。殷未统治者在国家危难时还自信“有命在天”,便是其证。这是我们评价天命论时应该认识到的。不过我们应当看到,周初统治者对天帝的崇拜并未达到狂热的程度,他们虽相信天命,但同时又认为“天命靡常”、“天命不易”,并因此强调、重视人的品行。他们在告神的颂诗中不可能把这些思想表达得很细致,但在与《周颂》同时的《尚书》部分篇章中,我们可清晰地感受到周人对天命的认识是相当理性的。在《君奭》中,周公与召公就天命问题展开过讨论论文怎么写,召公说:“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依靠我们自己,我们不敢安享上帝之命,不去常念及天威与民众;要没有过失,只在人。)应当说,对天命的这种理性的认识,在那个时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周颂·敬之》)正是用诗的形式表达了相似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怎样认识天,也就怎样认识人;虚幻的意志之天不断被否定的过程,也就是现实的人不断自我肯定的过程。而在这一方面,周人可算是迈出了第一步。所以,周人的天命观比之于前人是相对进步的。
天命论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宗教理论,在阶级社会中,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欺骗性。顾颉刚说:“汤克夏,武王克商,那自然是真的事实。但他们这种行动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理由,他们只说自己是新受了天命来革去别人以前所受的天命的。”(《古史辨》第三册,《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当天命意识成为一种思想工具之后,它所欺骗的对象当然首先是人民群众,即郭沫若所说“以天道为愚民的政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应当给予批判的。不过也应该看到,“汤克夏,武王克商,”那毕竟是历史的进步,新兴的、进步的阶级受了“天命”代替了腐朽的、落后的阶级,这“天命”对于维护新政权显然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天命论就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起的特定作用来看也是不可抹杀的。
对于《周颂》的评价,无论是古代经学家的附和的态度,还是现代学者的批判的态度,其焦点大都集中于对它的歌功颂德的评价上论文怎么写,这确实是抓住了《周颂》思想内容的主导面。怎样看待歌功颂德的问题,也就是怎样看待《周颂》的问题。应当承认,对祖先功德的崇拜、歌颂,毕竟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也只有从祖先功业中直接获益的后世子孙才会怀有,这样就决定了歌功颂德的的阶级属性。在这一点上,它确实是不含有“人民性”的。但是,我们要探讨的根本问题在于,不含有人民性的歌功颂德的统治者的文学是否一定就是反动的呢?答曰:未必。
西周初期以前是周民族处于上升、发展的历史时期。周人的始祖后稷既是周人的祖先,也可称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的发明农业之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文明古国的见证之一。周之太王率周人开垦险阻之岐山,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其艰难的程度恐怕是今人难以想象的,这种筚路蓝缕之功足以彪炳史册。周文王更是一个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的明君,“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大雅·大明》),“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有声》),他在前代祖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周的实力,拓展疆土,为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王承文王之绪,经过精心准备,一举推翻了殷商王朝,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周颂》中所歌颂的祖先都是周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他们的历史地位是确定不移的。(2)这些祖先在历史上确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中华民族造了福,他们的功业是不容忽视和抹杀的。
肯定了后稷、文、武等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我们就无法否定歌颂他们的功德的诗篇。无论就所颂之人还是就所颂之事来看,《周颂》都不是捕风捉影,矫揉造作,相反论文怎么写,它正是颂得其人,颂得其事的。《周颂》应当看作是英雄的颂歌,只不过这种英雄颂歌不是出自人民群众,而是出自统治者罢了。既然是英雄之颂,那么它肯定就不是反动的、腐朽的、倒退的。实际上,歌颂英雄的功德,这是迄今为止的文学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的现象。“在任何时代,人们都不能从心中完全清除掉对伟人的某种特殊的崇敬,真正的尊敬、忠诚和崇拜,不管这崇拜多么模糊不清和违反常情。只要有人存在,英雄崇拜就会永远存在。”(蒋述卓《宗教艺术论》引卡莱尔语)对处于王朝初建期的西周统治者来说,缅怀、继承英雄祖先的功业,宏扬英雄祖先的美德,以之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这无论在宗教意义上还是在政治意义上,都是无可非议的。
所以,对于歌功颂德,对于统治者的文学,我们不可以狭隘的思想态度去理解、看待它。汉赋也有一定的歌功颂德的内容,但它仍不失为今人加以批判继承的文学遗产。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历代传诵的佳作,并没有因为它的作者是亡国之君而被人唾弃。对待《周颂》也应该这样。《周颂》的艺术价值虽然比不上汉赋和李煜的词,但实在说来,它也是一代之文学,是在宗教祭祀的胚胎里孕育出来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学,因而它显得粗糙、幼稚、不成熟,很不象文学。也正因为它“出身”于宗教家族,一身的宗教气味,所以才有点令人生厌,让今人难以接受。
还应当看到,《周颂》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歌功颂德,周初统治者在颂祖的同时也表达了突出的敬业思想。杨树达《诗周颂天作篇解》:“天作岐山,太王垦辟其芜秽。彼为其始,文王赓续为之。是以虽彼险阻之岐山,亦有平易之道路也。夫先人创业之艰难如此,子孙其善保之哉!”可谓善得诗旨。他们对自身严格要求论文怎么写,对百官循循诱导,对历史深刻反省,对农事精心布置,他们所表达的敬业意识是足可与歌功颂德的思想相提并论的。这种敬业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有益因素,它与我们所提倡的民族精神传统是并不相悖的。
《周颂》形式简陋,缺乏文采和艺术魅力,没有多少艺术上的价值,但这是任何民族的文学都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把远古时期的原台歌谣与《周颂》相比较,它显然要比前者成熟得多。《周颂》固然是一种宗教文学,但上古时期的一切文学艺术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宗教色彩,艺术与宗教本来就具有某种同源性。后世纯文学意义上的诗歌正是在逐步脱去了宗教色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这些意义上说,《周颂》同整部《诗经》一样,在文学发展史上履行着它固有的历史史命,即:担当着一种过渡性的桥梁作用。而《周颂》所起的桥梁作用的原始性,又几乎决定了它在后世诗歌中的地位──同风、雅相比,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精制的瓦片,它是埋在墙脚的奠基的石头。
《周颂》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它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供玩赏的文学,我们也不必唯一用文学的标尺去衡量它。本来,“六经皆史”,人们对《诗经》的研究、阐释从来也没有局限于文学的角度。尽管以史释《诗》在《诗经》研究史上带来过一些弊端,但全面、彻底的《诗经》研究是无法离开对它的史料阐释的,挖掘《诗经》的历史认识价值至今仍是研究《诗经》的一项重要任务,将来也会是这样。《周颂》正是研究《诗经》认识价值的最基本的原材料之一,它直接地、真实可信地向我们展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特征──周初统治者在那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是如何认识过去、思考现实的,他们的思想行为有什么历史独特性等等。它向我们展示的西周社会的祭祀情况、农业生产状况以及统治者的思想情感特征,具有风、雅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堪称《诗经》的源头,这正是对《诗经》进行追本溯源研究所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它在这些方面的独特认识价值是可以与风、雅相媲美的。《周颂》在《诗经》中的地位或许主要体现于此吧。
总之,对待《周颂》,应当以辩证的眼光和态度给予它恰当的评价,不可以全然否定的态度一概视之为糟粕,这是我们研究《诗经》所应有思想态度。不过说到底,相对而言,《周颂》总体上的价值并不高,在三百篇中论文怎么写,它的价值和地位均在风、雅之下,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也多于风、雅,这是我们对《周颂》的定性评价。最后,我们以明代胡应麟《诗薮》中的一段话作为全篇的结束: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范文第2篇
下面为大家介绍莅临诗歌朗诵会现场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他们是:
学者、教授、沧州政协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国学院院长:x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常务院长:x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副院长:张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办公室主任:孙xx
国学院副院长、秘书长:杨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开发部部长:张xx
学者、教授、国学院外联部部长:张xx
教授、国学院外联部副部长:王xx(女士)
国学院宣传部副部长:郎xx
国学院开发部副部长:刘xx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
节目单:
有一首词通篇陈情澎湃,格调清新,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全词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语言明丽,情景交融,让我们用掌声请出
一、《万水千山总关情》
朗诵:国学院常务院长:田教授
有首词,赞美祖国的山河,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脍炙人口、古今绝唱,这就是
二、《国度抒情》
朗诵:国学院副院长:张教授
金秋的风,送袅袅桂香而来,霜中的菊,献片片绚丽灿烂。在这金色的第三季,在这大地丰收的时候,我们满心欢喜满心期待,终于迎来了共和国的生日—祖国母亲的60华诞。今天,就让我们为祖国母亲献上我们的:
三、《祖国颂歌》
朗诵:国学院办公室主任:孙教授
可爱的中国,仰望苍天,我高声地呼唤你伟大的名字
了瞰群山,我深情地呼唤你的名字;今天,在祖国6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要大声说,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
四、《可爱的中国》
朗诵:国学院外联部副部长:王教授
《歌唱祖国》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无比热爱和自豪的强烈情感,以及盼望国家繁荣昌盛的时代情怀。今天我们祖国的花朵要集体表达他们对祖国母亲的热爱,请听
五、集体诗朗诵:《歌唱祖国》:20名小学生
我爱祖国十月的花, 她无比灿烂辉煌, 因为她在我的心中 ,有56种芬芳——
六、《我爱祖国十月的花》
朗诵:xx社区:张xx等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宽广,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坚强;
奔腾不息的黄河是她的血脉,巍峨屹立的泰山是她的脊梁,
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
今天,在这欢庆的节日里, 我从心底里向您说一声,
祖国,您好!
七、《祖国颂》、《沁园春.国庆》
朗诵:卢建起、云桂荣等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八、《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集体朗诵:多宝兰等(18人)
接下来,xxx,也要在祖国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说出对家乡的热爱,一起欣赏:
九、《运河颂》
集体朗诵:(17人)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诗歌传统,屈原赋《离骚》,陶渊明诗“田园”,千古诗人,各领数百年。愿我们这个诗的国度乘着诗歌的翅膀,昂首翱翔在世界文化之颠!
‘迎国庆,红色诗歌朗诵会’到此结束
让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两汉;四言诗;发展;变化
王莽之乱将汉分为西汉和东汉,虽同为刘氏天下,思想制度多有承袭,但时代有别,不同时期又自有其时代特征。西汉文坛楚风浓厚。大赋兴盛,学术方面是经学大盛,儒家经典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东汉之初走向极端后,统治地位开始慢慢动摇,楚风浙淡,大赋趋向衰落,抒情小赋兴起,五言诗开始涌现。学术方面反谶纬、反虚妄的思想开始活跃并渐深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雅正诗歌,四言诗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西汉四言诗的特点是受到《诗经》和《楚辞》等的双重影响,重在模拟,歌功颂德之诗尚未僵化。但个人情感则备受经学思想的桎梏,抒情言志之诗则不多见;东汉四言诗经历由强调颂美到诗歌创作重情求真的转变,逐渐摆脱对经学和政治的依附,歌功颂德之诗已无文采可言,但在个人情感抒发方面则出现了一些清新可曲的诗歌。本文拟就诗歌内容和语言来分析两汉四言诗的发展变化。
一、歌功颂德之诗趋向僵化
两汉歌功颂德之四言诗主要有两种:一是宗庙郊歌,如高祖时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十三首,武帝时《郊祀歌》中的《帝临》、《青阳》等,东平宪王刘苍《武德舞歌诗》等;二是文人的歌功颂德之诗,如译吏翻译白狼王唐蕞献歌《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远夷怀德歌》和班固《南都赋》系诗《明堂诗》、《辟雍诗》和《灵台诗》等。这些诗主要是歌颂汉德、祥瑞及帝王功绩。但西汉和东汉此类诗歌相比较不难看出,发展到东汉这些诗从内容到语言已经僵化,试以郊祀歌为例探讨其内容及语言的变化。
西汉之初郊庙歌重在颂祖德。刘邦之姬妾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用于祭祀祖考:“乃立祖庙。敬明尊德”,其内容纯为儒家思想,尤侧重于孝道:“大矣孝哉”、“皇帝孝德”、“呜呼孝哉”等这样直接写“孝”的句子皆在四言篇章中,如第一章:“大孝备矣,休德昭清。高张四县,乐充官庭。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沈德潜云:“首云大孝备矣,以下反反复复,屡称孝德,汉朝数百年家法,自此开出。累代庙号,首冠以‘孝’,有以也。”其它几首也主要是歌颂先祖“令德”、“德音孔藏”、“浚则师德”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等人作的《郊祀歌》主要是祀天神地祗,其中四言八首可谓是一组完整的郊祀歌。第一首《帝临》写武帝郊祀时“海内安宁,兴文偃武。后土福缊”的国家背景,其后四首《青阳》、《朱明》、《西颢》、《玄冥》分咏春、夏、秋、冬,准确地概括四时特点,歌颂万物和季节的和谐。唐山夫人和司马相如的这些诗歌不仅仅歌功颂德,还有劝诫之意,如陆侃如所云“多祝颂及教训的话”。如“承天之则。吾易久远。烛明四极”、“嘉承天和,伊乐厥福。在乐不荒。惟民之则”、“承帝之明,下民之乐。”嘲即告诫汉臣民只有顺承先祖美德,子民才会安定,国家才会统治四方,天下才会幸福安康。《安室房中歌》“我定历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教申申。乃立祖庙”,有语重心长之感。“这歌格韵,规模简古……西汉乐章可与三代比拟的就只有这房中歌”。《郊祀歌》中对天地四时的描写意在使统治阶级顺应季节的变化、合乎神意“承神至尊”,还要“惟慕纯德。附而不骄。正心翊翊”,都有告诫之意在里面。但到了东汉以后,此类诗歌内容则完全沦为国家的颂美之词。这和东汉之初的统治思想有关,东汉光武帝中元四年宣布图谶天下。章帝建初四年在汉宫白虎观大会经师,钦定经义,《白虎通义》即班固等人奉章帝之昭在此时期撰集而成。诗经学的神学化至此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东汉以后诗歌也重在美汉德、歌图谶,东平宪王苍进献的《武德舞歌诗》杂糅“天人感应”说以应图谶。“章明图谶。放唐之文”叫。班固《两都赋》后附四言诗三首,简直就是颂诗的翻版,索然无味。其一《明堂诗》:“于昭明堂,明堂孔阳。圣皇宗祀,穆穆煌煌。上帝宴飨,五位时序。谁其配之,世祖光武。普天率土,各以其职。猗欤缉熙,允怀多福。”表现出“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内容和虚妄之词。西汉之初的宗庙诗歌颂还透着一种警醒和劝诫,东汉则这种讽谏之意全无,都是纯粹的颂美之诗。
西汉楚文化浓厚,鲁迅《汉宫之楚声》“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风遂亦披宫掖。”所以西汉郊庙之歌受楚风影响很深。其中《安世房中歌》“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语言不甚艰涩枯燥,“其中描写的地方,一方面雍容尔雅,不专以典重见长;一方面词句秀丽,颇有楚辞的风味”。如第一章最后四句“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被沈德潜评为“幽光灵响,不专以典重见长”又:“《七始》、《华始》,肃倡和声。神来宴娭,庶几是听。鬻鬻音送,细齐人情。忽乘青玄,熙事备成。清思眑眑,经纬冥冥。”写音乐“清思呦呦,经纬冥冥”,极其形象的描绘了音乐的感染力量,梁启超评价云:“此歌为秦汉以来最古之乐章,格韵,规模简古,胎息出于三百篇,而词藻稍趋华泽,音节亦如舒曼,周汉诗歌嬗变之迹,最可考见”。《郊祀歌》写四时的语言形象生动。如写秋天:“西颢沆阳,秋气肃杀。含秀垂颖,续旧不废”;冬天:“玄冥陵阴,蛰虫盖藏。草木零落,抵冬降霜。”描写极具特征,文从字顺,旨趣了然,“体裁和气格,有点出自《诗经》的三颂,却并不袭三颂面目,有点出自楚辞的《九歌》,也不袭《九歌》面目,最少也是熔铸三颂《九歌》,别成自己的生命。”
东汉郊庙歌语言没有创新,完全模拟《诗经》。如东平王刘苍进献的郊庙歌诗《武德舞歌诗》,几乎就是《诗经·清庙》的翻版,刘苍诗对《清庙》仅做了几处改动而已,把五字句变为四言,比《清庙》更古奥庄重。“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经·清庙》)“于穆世庙,肃雍显清。俊义翼翼,秉文之成。越序上天,骏奔来宁。建立三雍。封禅泰山。章明图谶,放唐之文。休矣惟德,罔射协同。本支百世,永保厥功。”(刘苍《武德舞歌诗》)
班固《东都赋》系诗三首流于颂语,如其二《辟雍诗》:“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皇莅止,造舟为梁。皤皤国老,乃父乃兄。抑抑威仪,孝友光明。于赫太上,示我汉行。洪化惟神,永观厥成”,胡应麟评价为:“太质无文”。白狼王唐蕞进献的三首诗之一:“大汉是治,与天合意。吏译平端,不从我来。闻风向化,所见奇异。多赐缯布,甘美酒食。昌乐肉飞,曲申兼备。蛮夷贫薄,无所报嗣。顾主长寿,子孙昌炽。”(《远夷乐德歌》)虽没有沾染东汉浓厚的经义谶纬之学,却又走向另一极端,诗歌直白如文,“太浅无味”,亦没有什么价值。随着东汉颂体文学的繁荣,此类诗歌以后不见有载。
二、抒情言志诗走向新生
在经学思想浓厚的西汉,诗歌主要抒发的是诗人在政治、儒家礼仪等的规范下的思想感情,而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并无表露;东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日渐松动,社会的日趋黑暗,文人开始关注自身命运,四言诗逐渐摆脱经学教义的束缚及对政治的依附,成为一种可以自由抒发的诗体。
西汉韦孟的《在邹诗》、韦玄成《自劾诗》,在“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歌理论规范下,诗歌中透出一种依经立义的意味,个人的行为无不是以经义来约束自我。西汉孔藏《杨柳赋》写到朋友宴饮时的情景:“几筵列行。论道饮燕,流川浮觞。肴核纷杂,赋诗断章。合陈厥志,考以先王。赏恭罚慢,事有纪纲。洗觯酌樽,兕觥凄扬。饮不致醉,乐不及荒。威仪抑抑,动合典章。”赋诗要“考以先王”,喝酒时言行举止要符合典章礼仪“事有纪纲”,西汉文人之言行谨慎由此可见一斑。韦玄成的《自劾诗》很鲜明的表现了在经典约束下的自我批评和警诫。东汉之初的傅毅《迪志诗》也还透出这种意识“秩秩大猷,纪纲庶式”。正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述志时都无一例外的要叙先烈、述祖德。韦玄成《自劾诗》叙述先祖:“赫矣我祖,侯于豕韦。赐命建伯,有殷以绥。厥绩既昭,车服有常。朝宗商邑,四牡翔翔。德之令显。”和傅毅《迪志诗》:“于赫我祖,显于殷国。贰迹阿衡,克光其则。武丁兴商,伊宗皇土。爰作股肱,万邦是纪。奕世载德连我显考”,如出一辙。但傅毅在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绪与韦孟、韦玄成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傅毅之诗在于“将叙先烈,述祖德与励志紧密结合起来,既不同于韦孟诗中诗旨不统一和情感游移的情况,也没有韦玄成诗中畏缩的情感表现。弥漫在汉末士人心头的那种渴望通过建功立名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已初现端倪。透露出古老的四言诗体在流变中走向新生。”而且诗中有了作者自己个人意识的觉醒,不纯粹是在典章之下的:“自兹以坠,谁能革浊。清我灌溉,谁能昭因。启我童昧,……无恒自逸。徂年如流,鲜兹暇日。”已有了对时光荏苒、时月如流的感慨,使得诗歌的抒情部分有了作为个体面对无情的时间流逝而发出的真实感叹:“行迈屡税,胡能有迄。密勿朝夕,聿同始卒。”在自勉自励中不时流露出对个人生命的担忧。四言言志诗至东汉已经开始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世界和真实细微的文人感受,傅毅这首诗已经透露出四言诗新变的迹象。
东汉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日益黑暗,世风发生了变化,文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始从外在的经典礼教的束缚转向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如朱穆在《崇厚论》中说:“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事违于理则负结于意,非惮礼也。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而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其思想明显带有道家思想的色彩,已经开始趋向率性而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契机。这种思想的产生是源于礼法废弛、社会风气颓靡的现实,开始把礼义重重的外在约束点点剥落,从而转向个体内在的心性;在生活态度上即表现为重情求真的倾向,在文学上则表现在单一的以颂美为旨的文学局面向趣味化、抒情化审美新潮转变的趋势。诗开始摆脱儒家诗论较为浓重的说教传统,疏离了对《诗经》雅颂之典正诗风的机械模拟;四言诗更趋个性化、抒情化,雅俗开始相互影响渗透。传统雅正的四言诗开始冲破厚重的经学桎梏和模拟的范式,重新以生动的形象、清雅的语言、和谐的声韵来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人生体验,具有鲜明个性的诗歌形式。这些诗歌敢于大胆表现主观爱憎,重视抒发真挚情感。蓝旭在其《东汉士风及文学》一书对两汉四言诗风格的变化概括比较全面:“颂美的沦没、讽谏的式微,是此期诗赋创作区别于东汉初、中叶的显着特征,代之而起的。一是对现实政治的激烈批判、对传统教条的叛逆精神;二是对世俗情感、日常生活情趣多方位的挖掘和体验。与此相应,汉末诗赋的风格亦突破雍容典雅、婉而多讽的模式。不平之鸣则慷概激扬,流连风物则清丽婉转而声情摇曳。”阁
四言诗摆脱了功利主义的羁绊,释放了经学的重负。重重郁积的愤怒和苦闷可以用四言来尽情宣泄,压抑许久的世俗情趣可以用四言诗来书写。东汉中期的张衡《怨诗》:“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日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之远。我劳如何。我闻其声,载坐载起。同心离居,绝我中肠。”此诗前有小序:“秋兰,咏嘉美人也。嘉而不获。用故作是诗也。”表明了立意和主旨。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虽用《诗经》四言形式,但以秋天兰花喻幽隐的才德之士,抒发倾慕之思,又可体味到融通楚辞的意蕴。感情真挚,个性鲜明,语言清新典雅。全无以前四言诗呆板说教之病,被刘勰赞为“张衡《怨》篇,清典可味”。标志四言诗的新走向。其后的四言诗完全突破了传统的雅正诗风,这类作品比较明显的出现于文人思想趋于解放的东汉中后期,其中有抨击官场上污卑贪婪之势力小人以表明自己高沽志向的,如朱穆的《与刘伯宗绝交诗》:“北山有鸱,不沽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饥则木览,饱则泥伏。饕餮贪污,臭腐是食。填肠满嗉,嗜欲无极。长鸣呼凤,谓凤无德。凤之所趋,与子异域。永从此诀,各自努力。”朱穆是东汉顺帝、桓帝间人,性刚直,居官清廉,对逐利之徒嫉恶如仇。刘伯宗曾几次投奔他为属吏,后来此人钻营为大臣,竟然派人召朱穆去拜谒。朱穆怒其“于仁义,道何其薄哉!”册而作《与刘伯宗绝交书》,并作此诗。全诗皆用比兴手法,以鸱比刘,讽刺其丑恶肮脏面目,以凤自比,以示志趣遇异,只能绝交。语言辛辣,感情激荡,图形写貌,极尽其丑。语言清新流畅,毫无典正古奥之迹。其后一脉相承充分表现冲决传统思想束缚的还有仲长统的《述志诗》(又名《见志诗》):“飞鸟遗迹,蝉蜕之壳。腾蛇弃麟,神龙丧角。至人能变,达士拔俗。乘云无辔,骋风无足。垂露成帷,张霄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恒星艳珠,朝霞润玉。六合之内,恣心所欲。人事可遗,何为局促。大道虽夷,见几者寡。任意无非,适物无可。古来缭绕,委曲如琐。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抗志山西,游心海左。元气为舟,微风为柁。翱翔太清,纵意容冶。”这是一首言辞大胆解放,个性突出的篇章。“六合之内,恣情所欲。人事可遗,何为局促”,这是绝对的无所顾忌。他还进一步宣言,要“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离五经,灭弃风雅”。作者表面上说要摒弃现实,“敖翔太清,纵意容冶”,但实质上是企图摆脱儒教桎梏的一种强烈躁动,一种奋力的呐喊。所以他说:“百虑何为,至要在我。”高度肯定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是诗人主观精神的高度张扬。正如元·吴师道所评:“仲长统《述志诗》,允谓奇作。其日:‘叛离五经,灭弃风雅者,得罪于名教甚矣。盖已开魏晋旷达之习、玄虚之风。”仲长统的诗歌对统治两汉三百多年的儒家进行了反叛,道家思想已出露端倪。其思想之激进,汉代文人诗歌罕有其匹者。
桓帝时秦嘉《赠妇诗》一首,更是大胆打破传统,用庄重肃穆的四育体来抒发思念妻子之情:“暖暖白日,引曜西倾。啾啾鸡雀,摹飞赴楹。皎皎明月,煌煌列星。严霜凄怆,飞雪覆庭。寂寂独居,寥寥空室。飘飘帷帐,荧荧华烛。尔不是居,帷帐何施。尔不是照,华烛何为。”精心构思,反复比托,以时令景象来渲染独居空室的寂寥冷清,倾诉对爱妻的深深眷恋,真切感人,表现出对艺术追求的自觉。
总而言之,西汉抒情言志之诗从西汉走向东汉末年,则不再是儒家经典束缚中的模拟之作。虽然数量不多,也没有形成一种潮流,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汉文人对四言诗认识上的变化。四言诗完成了一个蜕变的过程,不再背负厚重的经学和政治思想,从高雅的庙堂和政治文学走向了文人的日常生活及私人情感世界,为建安文人四盲诗创作的辉煌扫清了一切的障碍。
三、称誊人品才学之诗的兴起
东汉中叶以后,国家政权渐为外戚、宦官及其党羽所把持,出现了外戚、宦官互相倾轧、轮掌朝政的局面,社会日趋黑暗,人们朝不保夕,尤其党锢之祸后,文人多避祸自保,两汉经学学风也有了很大差异,章句之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永元十四年徐防的上疏中即已提到:“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加法”。“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武帝之后,动辄说经至上百万的情形已不可见;西汉“说圣人之经,解贤者之传,义理广博,无不实见。故在官为常位,位最尊者为博士。门徒聚众,招会千里,身虽死亡,学传于后”的局面在东汉中期以后很难见到。《后汉纪·殇帝》中尚敏上殇帝疏中可见:“自顷以来,五经颇废,后进之士,趣于文俗,宿儒旧学,无与传业,士俗吏繁炽,儒生寡少。其在京师,不无经学,竞于人事,争于货贿,太学之中,不闻谈论之声;纵横之下,不睹讲学之士。”这一时期经学家法废弛不举,经生更多的以交游为业,人物品评之风盛行。出现了一些称誉人品才学之诗,这些诗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赞美对方:“搞藻扬晖,如山如云。世有令闻,以迄于今”(应季先《美严王思诗》)“乘彼西汉,潭潭其渊。君子恺悌,作民二亲。没世遗爱,式镜后人。”(刘珍《赞贾逵诗》)嗣另一类是文人在交往应答诗中的称誉和赞美:“斌斌硕人,贻我以文。辱此休辞,非余所希。敢不酬答,赋诵以归。”嗍(蔡邕《答卜元嗣诗》)以诗相赠并称誉对方的诗歌传统在《诗经》时代已经出现,《诗经·菘高》:“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诗主要赞美申伯美德:“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但这时期的赠诗主要适用于政治外交场合,是站在国家立场上对对方的称誉。而东汉以后出现的此类诗则纯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答:“甘罗十二,杨乌九龄。昔有二子,今则桓生。参差等踪,异世齐名。”(《客示桓麟诗》)“邈矣甘罗。超等绝伦。伊彼阳乌,命世称贤。嗟于蠢弱,殊才伟年。仰惭二子,俯愧过言。”(桓麟《答客诗》)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范文第4篇
(旁白:放音乐)
a:各位同学
b:各位老师
合:大家下午好
a:在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
b:在这在这万众欢腾、神州共庆的时刻
a:我们又迎来了祖国67周年的光辉华诞
b:让我们共同问候
合:祖国啊,母亲,您好!
a:让我们共同祝愿
合:母亲啊,祖国,愿您永远年轻!愿您更加富强!
b:值此中秋逢国庆、天涯共此时之际
a:我们特开展“迎中秋•庆国庆”主题班会
b:为了让大家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国庆相逢会,本次我们的主题班会活动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主要有歌唱、舞蹈、诗歌朗诵、猜灯谜等。
a:我已经看到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了,那么我们就废话少说,马上开始我们的活动吧。
b:嗯,是的,那我们现在开始吧。
合:8涉外文秘“迎中秋庆国庆”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同学们鼓掌)
a: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下面由全班同学一起来合唱歌曲《歌唱祖国》
b:《歌唱祖国》,其歌词洋溢着幸福美好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前程似锦的远大憧憬,富有气势,让人听后意犹未尽。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和着优美的旋律,伴着跳荡的音符,让我们点亮灿烂的星光,挂上绚丽的彩虹;为青春而舞,为理想而舞,舞出我们的个性,舞出我们的激情。下面请欣赏街舞《…………》
a:同学们,你们是否曾歌颂过我们的祖国,歌颂她过去走过的不平凡的6年,歌颂过她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颂祖国六十华诞》。
b:改革开放至今,社会在进步,科技和经济不断在发展,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是历史的转变,同时也是一个时代蜕变的结果。下面请欣赏xxx同学带来的歌曲《看我七十二变》。
a:中秋逢国庆,可谓双喜。中秋节它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不断改变,中秋节传统的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祭月、拜月等有些虽已经被现代人所遗忘,但是放焰火、观灯会、猜灯谜依然是几千年来的不变的传统习俗。
b:是啊,其中猜灯谜是最有趣的一项活动。说起猜灯谜,早在XX多年前它就出现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了,当时人们给它叫“搜辞”或“隐语”,到了隋唐时期才更名为“猜灯谜”。猜灯谜它在古代的唐、宋、元时期及为昌盛,上到九五至尊的皇帝,下到平民百姓,老到白发老翁,下到三岁孩童,都会都喜欢猜灯谜。
a:真可谓是全国上下乱起一场猜灯谜的热潮。其实在如今的社会猜灯谜也是很普遍的,大家都把猜灯谜作为节日里增添乐趣、开动智慧的一种游戏,所以一直受到欢迎和喜爱。
b:是的呢,我个人也很喜欢猜灯谜,不知在座的各位是否喜欢呢?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准备了十道猜谜题,我想大家会有兴趣来参与。好,下面我们来看题。(显示ppt)
a: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在中秋节除猜灯谜外,不少文人墨客还会吟诗作词,如唐朝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宋朝坡的《水调歌头》等,而我们现在的人们则有把他们当中的一些诗歌做成曲子来歌唱的,如《水调歌头》,下面请欣赏xxx同学带来王菲的《但愿人长常久》。
结束语
a:今天,乐曲悠扬,我们用歌声描绘成长
b:今天,心情荡漾,我们用舞蹈雕铸辉煌。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纵情歌唱《歌唱祖国》,深深地祝福
合:祝福我们的民族日益强大!
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歌颂祖国的现代诗范文第5篇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亲爱的各位来宾,
合:大家下午好!
男:七月的星光照亮长夜的路。
女:七月的彩霞点燃心中的火。
男:七月的山岭放飞欢畅的歌。
女:七月的江河漾起笑的漩涡。
男:七月是历史的纪念碑,凝聚几代人执着的求索。
女:七月是辉煌的交响乐,奏响共和国壮丽的凯歌。
男:看,共和国的大地上,到处生长着七月的向往,共和国的蓝天上,到处翱翔着七月的希望。
为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发展成就,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爱党、爱国热情,展示交运职工的风采,提升集团公司“快乐旅程”服务品牌,检验集团公司“干部思想教育活动成果”,激励全公司干部职工努力实现集团公司“两个确保”目标,根据集团公司党委关于开展庆祝建党94周年活动的安排,今天在这里举办“颂歌献给党”诗歌朗诵会。
女:**有限公司庆七一“颂歌献给党”大型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
男:请全体起立,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男:下面我介绍今天出席朗诵会的领导,他们是:(略)
女: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
男:下面请领导讲话。
1、女:高高飘扬的党旗啊,为了您,多少人苦苦求索;为了您,多少人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请欣赏**为我们带来的《让我们的党旗永远鲜红永不褪色》。
2、男:下面请欣赏**为大家带来的《走向属于您的明天》。
3、女: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前进的方向,你就是核心你就是力量。下面是**带来的《党旗》,请欣赏。
4、男:前赴后继,穿过革命战争的炮火硝烟;高歌挺进,跨越建设征途的漫道雄关;请欣赏《党旗飘扬在21世纪的春天》,朗诵者**。
5、女:七月的骄阳,如火如荼,把豪放的炽热挥洒大地。七月的党旗,如日中天,把真挚的关爱撒满人间。请欣赏由**为我们带来的《火红的七月》。
6、男:下面请**为大家献上诗朗诵《忆往昔峥嵘岁月创世纪美好未来》。
7、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植根在我们的心中,代代传唱……请欣赏**为我们带来的《有一首歌》。
8、从义勇军进行曲到东方红,从春天的故事到走进新时代,*年的风雨历程,*年的辉煌历史,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在每一次重大关头,都是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带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开拓,请欣赏**为大家带来的《党的赞歌》。
9、共和国的大地上到处生长着七月的向往共和国的蓝天上到处翱翔着七月的希望请欣赏《七月的赞歌》,朗诵汽车总站蔺善荣等。
10、鲜红的党旗,经历了*个春秋的洗礼,显得更加飒爽多娇,在华夏上空自豪飘扬,请欣赏**等为大家献上《飞扬的党旗飞舞的魅力》。
11、火红的七月燃烧着希望,沸腾的时节奏响着进军的乐章,有请**为我们带来《七月颂歌》。
12、今天,我们共聚一堂,热烈庆祝党的生日,向伟大的党献上我们最诚挚的祝福请欣赏《党啊生日快乐》朗诵**。
13、我们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的面前是一副壮丽的画卷。十三亿中华儿女意气风发、豪情万丈。请欣赏**为大家带来的《献给您亲爱的党》。
14、我的祖国,有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我的祖国,有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请欣赏**带来的《我的祖国》。
15、七月流萤,骄阳似火。忆昔南湖,惊看今朝。伟大光荣的党啊,人民感谢您。请欣赏**带来的《七月赞歌》。
16、*年前,一艘南湖上的红船从黎明中驶来,中国革命从此放射出第一缕绚丽的曙光,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正确的航向。请欣赏《党啊我的母亲》朗诵**。
17、七月的太阳,绚丽多姿、热情奔放,七月的党徽,金光闪闪、喷射光芒。请欣赏**带来的《七月的天空》。
18、下面请欣赏**为大家带来的《我们不会忘记》。
19、今天我们激情如火,今天我们诗情如歌,今天,我们满怀豪情地迎来中国共产党*岁的生日!请欣赏**等带来的《颂歌献给党》。
20、共和国走过了*年的风风雨雨,从贫困走向富强,从胜利走向胜利,请欣赏**等为我们带来的《祖国我为你自豪》。
21、我向往七月如火的激情,我赞美党旗上鲜艳的色泽田野,收获的音符写给黎明的图纸,山岚拓宽的场垛开阔中国的视野,请欣赏**为我们带来的《七月颂歌献给党》。
22、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带领集团公司的三位劳模为大家献上诗朗诵《光荣与梦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