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论文(精选5篇)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巴蜀的核心区域即如今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在这个地域名胜中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展示着三千年灿烂的文明。在巴蜀各地的市井街旁,乡村道边,都会看到一间间独具四川风格的茶馆。人们坐在竹椅木桌前,手端四川茶馆独有的盖碗茶具,品着清幽的香茗,或“摆龙门阵”(聊天),或看书读报,茶馆里的气氛与盖碗里的沸水一样,热热腾腾的。进餐时分,又可走进遍布街头的川菜馆,品尝“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与风味小吃,从色、香、味俱全的麻、辣、烫中感受四川悠久的饮食文化和川人的独特性格。茶余饭后,还可步入戏院欣赏川剧,听那高亢动听的高腔,看那神秘莫测的“变脸”、“吐火”绝技表演,也可以参加各种民间民俗活动,在这里无时无刻能感受到巴蜀文化也激发着设计师的灵感。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川渝等地土特产品的包装设计,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用直观的形式表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传递地域文化丰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引起现代消费者的共鸣,进而满足其消费与文化心理需求。故这种直观形式主要通过包装的外形、构图、材料来实现。所以,土特产品包装设计地域性表达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视觉传达,其内容与形式都必须从显性的物质文化中去寻找提取其表达所需的元素。
2巴蜀文化如何实际应用在包装设计中
2.1浓郁的地域色彩表现色彩设计在包装设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色彩是美化和突出产品的重要因素。包装色彩的运用是与整个画面设计的构思、构图紧密联系的。一提到四川、巴蜀文化,人们第一印象应该是丰富的色彩,如同川菜一样活色生香。巴蜀地气候湿润,川人“好吃”,由于地域潮湿,自古以来就爱食辣和麻以达到驱寒的目的,麻辣也自然成为了巴蜀文化的一份子。土特产的包装比如郫县豆瓣、新繁泡菜、灯影牛肉就会使用到红色、棕色,传达出中国气息。在四川,鳞次栉比、青瓦白墙的木屋,狭窄悠长的青石板街道、木柱支撑的宽敞街檐是古镇给人最为深刻而直观的视觉印象,也是古镇文化的外部特征,所以,我们将其作为四川古镇的典型视觉符号。从这一典型视觉符号中,我们可以提取出青石板路、宽敞街檐、青瓦屋面、木排架、白粉墙、老戏台、吊脚楼、老榕树、小桥、流水等形态元素,青灰色、白色、绿色、黑色、棕灰色等色彩元素,以及融古旧、质朴、闲适、恬淡为一体的风格元素。而四川茶馆在本地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由茶碗、茶盖和茶船组成的盖碗茶杯,长嘴茶壶,老虎灶,竹扶手椅,白色、黄铜色、棕色、竹黄色,恬淡、随性,分别代表着四川茶馆的设计形态元素、色彩元素和风格元素。四川皮影则使用鲜明的红黄蓝黑色,川剧作为巴蜀文化又一个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使用黑、红、白为基本色,蓝、绿、金、银、灰、粉红、姜黄为辅助色,运用上,讲求明快、单纯、鲜而不艳,淡能传神。综上所述,巴蜀文化的色彩运用有着很强烈的装饰意味。
2.2图形的表现地域性土特产品就是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较为独特的产品,它的文化特征深受文化底蕴的影响。以巴蜀地区为例,设计师经常使用传统的能凸显川味的图形进行设计。例如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纹饰,四川茶馆的盖碗、长嘴茶壶、竹圈手椅,川剧脸谱,四川皮影戏,蜀锦,蜀绣,绵竹年画等,将这些视觉符号化为设计元素,融入到包装的外形、构图和材料之中,方能实现土特产品包装的地域性文化信息传达。比如说四川阆中地区出名的小吃“张飞牛肉”,有传说称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兄弟时,曾大摆酒席,为了有可口的下酒菜,张飞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说出来,供厨师制作。而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这个传说就凸显了巴蜀文化。“张飞牛肉”所采用的礼品包装设计是红色和黑色的川剧脸谱,采用的字体也是传统的书法。川剧脸谱是川剧展现给观众的最直观的视觉形象,也是人们区别川剧和其他剧种的一个重要标志,张飞牛肉将川剧的这一视觉艺术形象进行深度大众文化层面的开发应用,给产品注入了巴蜀文化的艺术魅力,使它地域特色更加明确,使产品更加亲切。这是很简单的例子,却让我们看到了产品背后丰富的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而一些礼品包装,比如彝族的漆器的包装是从巴蜀文化中传统工艺品中提取,用了大量的装饰图形。其他的诸如蜀锦、蜀绣、扎染、绵竹年画都是如此,使本土包装设计具有了视觉上丰富的表现力。
2.3材质的影响
2.3.1纺织品布料及纺织品在本土包装设计中经常使用,一般来说传递出质朴、随意轻松的感觉,与现代人们崇尚自然的心态不谋而合。巴蜀特产中蜀绣、蜀锦、扎染等既是巴蜀文化的土特产,又可以将这种材质和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包装材质运用到土特产的包装中。成都本土小吃棒棒娃手撕牛肉就使用了布料缝制的标签和口袋,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2.3.2天然材质包装材质按照其生产方式分为天然材质和非天然材质,在本土包装设计中经常使用到的是天然材质。天然材质主要是指大自然未通过人工改变其化学性质和加工处理而直接用于包装的材料。在巴蜀文化的影响下,本土包装一般使用的是植物类,即由竹子编制成的竹盒、竹筐、竹篓等,比如说食品中四川腊肉、香肠、缠丝兔等都有使用这种形式,配以红色的商标,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当然也有直接用竹子的竹筒作为酒类或饮品的包装,比如泸州地区的米酒。源自于巴蜀地区的少数民族都会用竹筒盛放酒类或者水。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巴蜀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路径
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这多元一体宏伟模式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单元,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借助巴蜀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极大地帮助一高校教育体系长葆活力、与时俱进。
一、巴蜀文化的概述
(一)巴蜀文化的范围界定巴蜀文化作为有五千年以上历史丰厚文化底蕴的区域文化,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合称。巴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和东亚大陆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对于巴蜀文化的界定,首先是空间范围。“巴”的范围:“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蜀”的范围:“其东接于巴,其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1]。”由此可以发现巴和蜀的范围极其辽阔。《禹贡》中“华阳黑水为梁州[1]”,意即秦岭以南的大西南地区,包括现今大西南的主体地区。其次是从时间范围:从远古至今在巴蜀大地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
(二)巴蜀文化概念的由来巴蜀文化概念的由来其一是因1929年出土存放在燕家院子的玉器、石器被发现。1934年葛维汉和他的助手林名钧收到郭沫若的回信中提出:“西蜀文化长期以来一直与华北和中原文化接触,在殷王朝,甲骨文上就有‘蜀’称,武王伐纣时,蜀人协作周王作战[2]。”谭继和提出郭沫若是第一个研究“巴蜀文化”概念和主题的人[3]。其二是抗日战争时期,以著名考古学家魏聚贤为代表的文人考释了在四川的一批纹样和形式都比较独特、和中原地区有明显区别的青铜器,论证了巴蜀地区特殊性的存在,首次提出“巴蜀文化”这个概念。
二、巴蜀文化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概况
要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的魅力和时代风韵,就必须深层次挖掘出中华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巴蜀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将其丰富的教育资源适当运用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另觅一片新天地。
(一)地域角度巴蜀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成都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据实地调查研究整理发现,该地有五处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而东方雾都——重庆则有三处世界遗产。因此,巴蜀地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见表1)
(二)人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巴蜀地区的教育资源可以直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成为“活教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突出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和了解巴蜀文化与艺术,可以提高大学生文化保护自觉性。(见表2)
三、巴蜀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高校大学生重艺非重气的精神巴蜀地区具有善于注重技术学习的优良传统,推崇将技艺运用到实际。川人注重技艺是其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平衡心理和个人修养的重要因素。而巴蜀地区传统技艺的学习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而“知行合一”正是传统技艺认识的理论基础,也是传统技艺发展的重要机制。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源流,而传统技艺学习的同时也是践行真理的过程,传统技艺的实践加强了大学生对巴蜀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大学生在深入理解巴蜀文化的基础上践行真理。而将川人重艺的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学习更多的谋生技能,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开拓进取和自强不息的品质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缺少先锋者,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是新时代的先锋者,更需要传承古蜀人开拓进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由于现今社会建设者传承了古蜀人开拓进取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国家在“逆境”中才不断地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支柱,身兼重任,因此更需要这样高尚的精神作为动力和方向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巴蜀文化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传承古蜀先民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而且还会成为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逆境和挫折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人们几千年来固定下来的最深切的感情,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意识。以杜甫、薛涛等为代表的巴蜀诗人将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寄于诗中,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2023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深刻阐述了爱国主义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时代价值。正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所在,因此四川便有“川人从不负国”的豪情。在2023年3月凉山特大火灾,三十多名牺牲的英雄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书写一部增强巴蜀高校大学生乃至全国大学生爱国主义的优秀“活教材”。
四、巴蜀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路径
巴蜀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告诉我们,中华优秀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华优秀文化教育需要的一次重大转变性实践。因此,巴蜀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具体途径和实际方法的探索,其意义和价值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
(一)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巴蜀文化教育的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文化的强大精神支撑力。因此,教育部门应顺应国家发展潮流,响应国家号召,重视巴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作为领导者和宣传者,应采取相应的行动,正确认识巴蜀文化的价值。只有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才能真正让巴蜀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得到散发,从而进一步把巴蜀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传递给学生。
(二)在高校建设一支优秀巴蜀文化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是大学生思想上的领路者,更是生活和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应成立巴蜀文化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优秀教师培训体系,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源头活水”。在进行相关测评后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切实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其次对高校辅导员展开巴蜀文化的宣传教育,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属于骨干力量[4]。这样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巴蜀文化优秀品质,还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三)营造巴蜀文化融入校园的良好氛围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场所,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积极的校园环境可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1.改变教育教学模式第一,教师在课堂讲授巴蜀文化内涵,学生自主学习,再邀请相关的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宣传讲座,让学生学习了解与巴蜀文化相关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资源。第二,组建研究巴蜀文化中心社团,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巴蜀文化的兴趣,营造巴蜀文化融入校园的良好氛围。2.加强巴蜀文化校园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文化融合的教育,将巴蜀文化资源在学校图书馆、宣传栏、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融入,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巴蜀文化的了解,激发大学生学习古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报上刊登巴蜀文化资源相关的图片和文字,在校园内征集学生拍摄的巴蜀文化资源照片和视频。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提升学习兴趣。3.充分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途径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处指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当下比较受欢迎的微博、QQ、微信、易班等网络交流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串联起来,改变以往的书本课堂教育模式,用网络支撑文化,在大学生教育当中通过网络形式融入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巴文化、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秦汉到近、现代巴、蜀产生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苏轼、张木式、杨升庵、张问陶、李调元、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巨匠,在许多文化领域,诸如汉赋、唐诗、宋词、巴学、蜀学、史学、道教、天文、易学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巴、蜀的文化和宗教,与齐鲁的儒学、三晋的法学、荆楚的道家,共同形成了祖国古代文化的显著特色。
巴蜀地区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主经之地,自古与西南各族和南亚各国保持着密切交往,巴蜀文化影响了西南各族乃至南亚诸国,使巴蜀文化冲破了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具有大西南意义和国际文化交流意义。
“巴蜀文化”作为学术术语提出已近50年,郭沫若、卫聚贤、顾颉刚、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任乃强、缪钺、张秀熟、邓子琴等国学大师对巴蜀古史传说、古代历史、民族、学术、宗教和考古等方面进行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划时代的成果。
在西南地区,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等素来是巴蜀文化研究的带头人,50多年来先后出版和发表了约450余种论著,巴蜀考古也获重大成果,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以成都“宝墩文化”命名的古城遗址发掘,三峡古人类遗址的发现,都凝聚了川大学人的心血。
1999年川大师生对三峡李家坝原始人遗址的抢救性发掘,被评为该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博物馆4万余件以巴蜀及西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物收藏,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条件。
四川大学早在1991年即已成立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并接受邵逸夫捐款修1000余平方的“中心”大楼。1997年开始的“211工程”,又将巴蜀文化研究列为重点建设课题。
该中心与实体型研究所古籍所组合成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所,该所丰富的藏书和专职研究队伍,为全面开展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专门史三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巴蜀文化高级人材培养提供了学术保障。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文化谜案
“断代”的古蜀文明
雅安市荥经县,曾为古蜀王国边陲重镇。上个世纪,陆续在这里出土了一大批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而就是这些古蜀文明遗留下来的文物,却因为自己的不同之处,使人们对自己和三星堆文明“一脉相承”的身份,产生了疑问。
“和三星堆古蜀文物的比较中,荥经古蜀墓葬出土的大量文物,无论外形还是色泽,包括墓葬风格,都与三星堆的古蜀文物迥异。在同一文明,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文物的差别是不可能如此之大的。”雅安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炳中介绍道,“因此,有不少人觉得,雅安出土的古蜀文物,并不是古蜀文明的遗存。”
荥经古蜀文明到底是不是三星堆古蜀文明的一部分?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拨开这片迷雾,同样需要依靠荥经出土的战国文物。
残缺的证据
“卢氏戈” 显现解秘线索
良弓劲弩,皆出于韩。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素以生产兵器精良著称。秦国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十分钟爱缴获来的韩国兵器,常常将得来的韩国武器奖励给立有战功的将士。这类韩式戈在中原各国军队普遍装备,统称为“中原戈”。
1986年,荥经县同心村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支青铜戈,戈上“七年,卢氏命韩岁厥工师司马队作余”的铭文,表明这‘卢氏戈’,就是在一位姓卢的官吏命令下,由韩国工匠‘司马队’完成的“中原戈”。
李炳中向记者介绍道。“公元前316年,秦军入川灭蜀,之后东进灭巴国。然后,对蜀国故地采取‘以巴治蜀’的策略,派大量巴人官员士吏西进,治理蜀地。这支戈,就是当年秦军带入四川,为秦任命的军吏所用;在重庆市涪陵区巴王墓,也出土了‘中原戈’,这可以提供一种可能,那就是古蜀文明后期受到了巴文明的强烈影响,进而产生了与三星堆文明的诸多不同。”
如果说在古蜀国灭亡后,因巴人治蜀而大范围入蜀的巴文化和蜀文化全面融合,这倒可以解释为什么荥经古蜀文物和三星堆文物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但是,“卢氏戈”所提供的证据,却有一个无法证明的缺陷。
“如果,这支戈是秦军灭巴以后,由秦人或者是巴人带回四川,那么就可以证明在战国后期,巴文明入川并对古蜀产生了影响,可我们却没有证据证明,这支戈就是自东而来,而不是从北边秦国入川的,因此,‘卢氏戈’所提供的证据是不充分的。”李炳中说道。
战国三铁证
荥经古蜀文明“身份证”
三件同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存,成为了拨开这一团考古迷雾的决定性证据。巴文化影响蜀地,产生文化融合,并导致荥经蜀文明和三星堆的“前辈”迥异,其直接证据之一,是同心村和南罗坝出土的文物“罍 ”。
据李炳中介绍,罍在古巴国故地重庆市也有实物出土。同一时期的同一器物在巴蜀两地同时出现,是对巴蜀文化互相作用进而融合,产生文明特点变化的重要证据。而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战国船棺。“这些战国文物都是在荥经同心村墓葬发现的。”李炳中介绍道,“这墓葬使用的是船棺,而船棺,就是巴人典型的墓葬形式。”
巴民族世代生活于长江流域,西迁至今重庆一带后,仍旧依大江而生,故喜水爱船,就连棺椁也是做成船形,形成了独特的“船棺”墓葬形式。在荥经发现的大量船棺,可以证明巴文明对古蜀文化的强大影响。但却无法说明在当时,雅安所存在的文明,就是那个延续了千年的灿烂古蜀。
那么,荥经古蜀文化,到底靠什么来“验明正身”?“很幸运的是,我们荥经的船棺内发现了‘巴蜀图语’印章!”李炳中说着有些兴奋,“荥经出土的‘巴蜀图语’印章,比全国其他地区出土的总和还多。作为古蜀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巴蜀图语’印章的大量出土,足以证明荥经的战国文物,确系千年一脉相承的古蜀文明遗存!”
到这里,荥经和三星堆文明的“不连续性”谜团终于解开。两千多年前,作为强盛古蜀王国的边陲重镇,荥经成为古蜀文明与其他文化接触融合的要冲,中原,巴,楚,西羌……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和古老灿烂的蜀文明碰撞,融合,在开放的古蜀王国身上留下了文化大融合的深深烙印。
巴蜀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巴蜀民族文化;研究分析;唐代诗歌;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3)09-0013-01
诗歌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当前巴蜀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相当久远,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着相当鲜明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民族文化对于唐代诗歌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相关作品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巴蜀文化的描述,其中的一部分虽然看起来与巴蜀文化没有密切的关联,但是本质上也受到了其影响。所以在研究工作之中还应当从文化的视角这一层面着手,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以及其受到巴蜀民族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充分并且深刻的发掘其中的内涵因素,以更好的促进相关文化作品分析工作的发展。
一、巴蜀民族文化的起源和特征分析
明确巴蜀民族文化的基本起源情况和文化中的特征,是真正意义上促进相关研究工作稳步开展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之中还应当着重的对上述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在历史之中,巴蜀民族文化有着多个层面的特征。首先相关文化历史之中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不少史料记载之中,当时时期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当强盛,国家的科学技术也处速的发展阶段之中。另外,一些秀丽的自然风光,也是诗歌创作过程之中的天然性素材,在巴蜀地区之中,风景秀丽,并且气候湿润,不仅有着清澈的河水,同时还有着高山,所以,这样的场景使得广大诗歌作者有着强烈的作诗欲望,正如李白的诗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巴蜀地区有着相当险固的地势环境,这样的情况使得当地的文化发展和文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得到一个相当安定的环境,也正是因为上述的因素,正是因为巴蜀地区相当优厚的地质条件,使得其文化和历史的发展可以长时间的保持一种安定祥和的趋势。所以,总的来讲,巴蜀民族文化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实践的研究过程之中不仅应当加强对巴蜀民族文化相关起源的分析,同时还应当充分的结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对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影响的具体层面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真正意义上促进研究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二、巴蜀民族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巴蜀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基本的特征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文化对于历史的影响。下文将针对巴蜀民族文化对于唐代诗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促进相关研究项目的稳步发展。
(一)巴蜀民族文化中自然风光和唐代田园诗歌
巴蜀民族文化之中优美的地域文化使得诗歌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相当兴盛的时期之中。恬静的山水、优美的风景可以为诗歌的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同时作者在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面之中,在优美的景色之中也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赞美兴趣。正如杜甫在其诗歌之中所描述到的一样“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这样一种优美的环境必然会为广大诗歌的作者带来丰富的创造灵感。同时,在其诗歌之后的几句之中,也体现出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诸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所以,巴蜀民族文化之中优美的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对于唐代诗歌的发展以及相关作品的创作可谓是产生了相当重大的影响,在实践的研究工作之中应当加以重点的关注和细致的分析。
(二)巴蜀民族文化地域气息和诗歌中的客愁思想
由于巴蜀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大多数情况下诗人们是为了躲避战乱才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蜀地,而在入蜀之前,他们大都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因此心理状态普遍不佳;来到蜀地之后,感受到这里与家乡迥异的文化和生活状态,更容易勾起客愁情结。当黄昏来临,年迈的杜甫因远离家乡、客居蜀地而乡思尤甚,在嘉陵江边独自落泪,“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又睹巴蜀这与家乡全然相异的景色:“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鹜后鸿鹊”,更感到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最后道出“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的苦水。“梅花欲开不自觉,棣尊一别永相望”,巴蜀的梅花已经含苞欲放,杜甫睹物思情。
总的来讲,巴蜀民族文化对于唐代诗歌有着深刻的影响,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巴蜀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相当久远,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有着相当鲜明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巴蜀民族文化对于唐代诗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相关诗歌的发展过程和受到历史因素影响的相关层面内容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旨在更好的促进研究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相关文化作品研究工作的深入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