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课文(精选5篇)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第1篇
一、课前引导主动学一自主探究明确目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
例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我在前一天就向学生呈现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转”这个多音字的朗读。3.学习“总――分”结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处景物。4.在诵读感悟中体会北大荒秋天的景色迷人、物产丰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眼下的任务该做到怎样的标准才算学会,不然,可能只是高耗低效的时间的消磨。第一课时的课前自学探究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北大荒的秋天》课前自主学习单
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两类生字。
2。记一记:你是通过什么办法记住两类生字的?
3.比一比:
岭( )烧( )茫( )
铃( )绕( )芒( )
4.读一读:读熟两类生字所在的句子,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达到正确流利。
5.标一标:标出自然段序号。
6.查一查:查查北大荒的有关资料,了解北大荒以前的样子。
7.想一想: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课前自学探究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学生根据学习单的要求自学,让学习过程前移,并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二、课上引领互动学――合作交流深入明了
《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效率。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知识,也可以在和同伴的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
自主学习单中的第二部分内容就是课堂上合作交流,它的目标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点内容,并掌握与课文相适宜的学习方法,同时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当众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自主学习单背景下的语文学习,使每个学生自由地、自主地、积极地参加活动。
学习单一:概括课文内容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自主学习单(一)
默读课文后填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北大荒的美?
这篇课文描写了北大荒秋夭的美丽,作者是从( )和( )两方面描写的。从第( )到( )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秋天景色的美丽;第( )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物产的丰富。
学习步骤:自读圈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自我完善。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不断对信息进行筛选、建构,有效提高了概括能力。
学习单二:聚焦语言文字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自主学习单(二)
阅读课文第2~4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 )、( )、( )三处景点来描写了北大荒秋天景色的美丽,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夭空、小河、原野的特点吗?
天空:( ),小河:( ),原野:( )。
因为简化了教学内容,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小组内阅读、思考、讨论、填写,四人小组中记录、检查、汇报,分工明确。每个学生或思考、或倾听、或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有条不紊,学习气氛活跃。
学习单三:运用表达方法
《北大荒的秋天》课堂自主学习单(三)
1.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接下来具体写了( )、( )和( ),这种构段方式叫总分。
2.小练笔。以“春天的校园真美呀”为中心句,运用“总分“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
学习步骤:自行修改――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自我完善。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单三”运用“分“的表达方法,就是践行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宗旨。学生学会了这一表达方法后,通过反复修改,提高了写作水平,激发了读写热情。
三、课后引发灵动学――拓展延伸轻松高效
课后学习不仅仅有巩固性、检测性作业,更应该是有拓展性、探究性的延伸。《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感悟语言,还要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与迁移。因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为了照顾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这里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分层,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完成。
《北大荒的秋天》课后自主学习单
1、读拼音,写词语。
dou dong yinhui jin duan ran shao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荒( )芒( )铃( )拔( )
慌( )茫( )岭( )拨( )
3.照样子。写词语。
( )的锦缎( )的小河( )的原野
4.扩写句子。
小河躺在大地的}不抱里。
( )的小河( )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学习步骤:自行选择――自我练习――全班交流――自我完善。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第2篇
一、关注情智落差,形成阅读动力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心境与情怀有所不同,阅读的感受、见解、情感也会有所不同。在与学生对话交流时,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思考感悟的不同层次。根据学生的情智落差,抓住能引发学生思考、触动学生心灵世界的言语细节,放大情感态度的差异,让学生因有所不同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再次深入阅读的动力,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思维和情感的波澜,焕发出言语生命的灵性。
例如,自读《雪儿》一课后,我让学生描述一下雪儿是什么样子的,许多学生用“洁白、雪白”等词语进行了描述,另一位学生出乎意料地说,雪儿是蔚蓝色的。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其他同学觉得不可思议。我抓住这一教学细节,引发争议,激活思维,引导学生用心读书。
师:同学们不同意你的说法,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鸽子没有蔚蓝色的。请你说说雪儿是蔚蓝色的理由。
生:因为雪儿是信鸽,它非常向往蔚蓝色的天空,那儿才是它的家。
师:你这样说,同学们还难以接受。让我们读读课文第4~5自然段,再发表意见。(学生读书思考后交流)
生:雪儿只有飞在蓝天之中,才感觉自由快乐。雪儿飞翔时与蓝天融为了一体,说它是蔚蓝色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生:雪儿是蓝天的信使,是蔚蓝色的信使。
生:说雪儿是蔚蓝色的,仿佛让人看到雪儿又飞到了高高的蓝天上,如果说它是雪白的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师:在你们的心中,雪儿是蔚蓝色。其实除了我们,还有一个人更希望雪儿是蔚蓝色的。
生:文中的“我”。
师:“我”希望雪儿是蔚蓝色的,是因为。(再读第4~5自然段,填空)
生:“我”希望雪儿早日飞上蓝天,希望雪儿能够自由快乐。
二、察觉言语冲动,发掘言语潜能
语文教学,既是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触动内心世界的过程,又是学生对作者的言语表达不断觉醒,唤起主体言语表达的自觉意识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言语细节,觉察到学生言语表达的冲动,诱发其强烈的表达愿望,在自主言说中,点化学生的言语禀赋,发掘其言语潜能,让他们的言语焕发出灵性。
譬如,在学习了《哪吒闹海》一课哪吒与夜叉、三太子的打斗场景后,学生相互比划起来,他们口中还念念有词:“看我的宝贝,接招!”类似的故事学生读了很多,这样的打斗情景符合学生的游戏心理,引发了他们言语冲动。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于是我抓住这个教学细节,激发他们的言语潜能。
师: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宝贝?(鼓励学生想象和创造)
师:用上你们的宝贝,同桌之间比划一下。(提醒学生要描述出宝贝的作用)
师:大家可以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混天绫和乾坤圈在打斗中的作用的。(生读书)
师:可以把你和同桌的打斗过程写下来吗?写之前,先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打斗过程的。
生:要抓住打斗时的动作,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
生:还可以描写打斗时双方的语言、神态。
结果,这个随堂练笔很多学生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三、捕捉言语天性,打开诗意幻想
语文教学要开发儿童的言语潜质,保护他们童真世界里的言语灵性。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儿童的言语天性,抓住偶然间迸发的童心童趣、童言童语,顺应他们的言语天性,激发学生敞开诗意的幻想。请看《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第4自然段后,你感觉北大荒的秋天怎样?
生:我感觉北大荒的秋天很热闹,豆荚在笑,高梁在演唱。
生:一派丰收的景象,让我感觉很快乐……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北大荒,和豆荚一起欢笑,和高梁一起演唱,和榛树叶子一起热闹吧。
生:我感觉秋天像一个爱热闹的老人。
师:你的感觉很有创意,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把豆荚逗笑啦,把高梁灌醉了,让它乐呵呵地唱着歌,还让榛树举着火把,像过节一样热闹。
生:秋天是一个画家,他把北大荒的原野,涂得一片金黄,一片黑红,一片火红。
生:秋天是写给农民伯伯的信,给农民伯伯送去丰收的喜讯。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第3篇
1、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
首先,重景轻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散文的特色是作者以景抒情,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赏析式教学中,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将侧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而景物中蕴涵的“情”则遭受忽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重情轻景,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侧重与对“情”的分析和探究,而忽视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优美语言文字对景物的描写,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没能有效学习和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再次,情景分离,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活动中,将“情”和“景”分离,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导致情感与文本相脱离,学生没有通过对景物的分析真正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2、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的合理教学策略
2.1、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在进行赏析式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整体阅读法,理清文路,让他们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推进、层层领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关键字词着手,了解全文脉络。比如,在进行《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北大荒”设计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北大荒秋天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的语句,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也可有效利用写景散文中的过渡句,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过渡句“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根据前后文理解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体会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
2.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写景散文中很多语句都应用的十分贴切和准确,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章时,应让他们仅仅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写景散文赏析式教学时,需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着重分析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庐山的云雾》时,课文中描写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其中重点词语是“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根据这两个词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识到庐山云雾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教师为提升小学生对写景散文的赏析水平,可充分利用课文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引导他们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重点赏析,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体会其思想情感。
2.3、读出感情,悟出情理
写景散文往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师为提升赏析式教学的质量,可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悟出情理。为此,在小学语文写景散文赏析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着重分析蕴涵作者情感的语句和语言特色,深化个人情感。例如,在《槐乡五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首先可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要求学生认真朗读,仔细观察;第二步,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走进槐乡,走进洋槐开花的季节,用心看,用心想,槐乡的花和孩子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并写出感受,互相交流;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认识到槐乡花多、香、美,槐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最终让学生感悟到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第4篇
一、优化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课文课堂离不开师生言语和表情的交流。教师的神态举止可以传递信息,沟通师生的感情。实践证明,教师亲切的目光,阳光般的微笑,会给学生温暖、自信,有利于营造和谐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爱上这个老师讲的课。通过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能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会增加表达的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课堂上教师准确,通俗,鲜明,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能调动学生思维,使之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教师语调的抑扬顿挫,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会让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因此,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课堂的语言和表情,才能打破课堂的沉闷、乏味,营造出民主、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运用情境教学,从语文教材挖掘趣味的所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小猪、小牛、小猴的头饰,讲读完课文后,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学生将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节俭、小猴的聪明表演得惟妙惟肖,并大胆想象了来年的场景,台上台下笑声一片。学生从中熟读了文本,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启迪了心智。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一边听多媒体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一边想象北大荒秋天的美丽富饶,使北大荒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总体印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进一步体会北大荒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一碧如洗”“清澈见底”“热闹非凡”“沉甸甸”等词语,想象天空的蓝、小河的清、悦耳的声响,庄稼的丰收,物产的丰富,理解作者用词的精确,体会人们的喜悦自豪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北大荒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沉浸在北大荒美丽的画卷之中。
三、引导质疑,组织合作探究
“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启发学生多疑多问,进而开拓学生思路。
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初读课题,让学生大胆提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有的说:“衣袋里为什么装的是昆虫,而不是其他东西?”有的说:“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看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于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进一步理解感悟,从文本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对于文中的重点问题“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学生一时想不到要点上,老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探究,小组探究气氛热烈,你一言,我一语,阐述自己的看法,老师再把小组意见综合,慨括出以此为题的目的:课题已成为法布尔对昆虫痴迷、喜爱的特征,可以充分表现他对昆虫的痴迷程度。课结束了,有学生还问老师:“我们这儿为什么没有这么多虫子?”老师笑着告诉他,正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才造就了昆虫学家法布尔。
四、尊重学生,弘扬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学生个体有差异,有智力好的,有智力平平的,有善于讲话的,有沉默寡言的,有体格健壮的,有身材瘦小的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难易适度不同的问题,开展各项兴趣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不乏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合理的,这时教师不应用严厉苛刻的话语来批评,而应该把这些批评的话转变成“你很聪明,如何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又会是什么呢。”“你的想法真独特!”等鼓励的话,引导学生往合理的思路去理解。记得有一位赵老师让班里有一个年龄最大,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用“相信”造句,她造的句子是:我相信石头会开花。他的造句让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可是赵老师却亲切地抚摸着她的脑袋说:“你造的句子最好。”全班同学都不服气。一个月后,赵老师把一块开着小花满是窟窿眼儿的石头拿进课堂,让同学们见证了那个学生的造句。从此,那个学生受到激励,愉快地度过了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长大成了一位很有名气的童话作家。多年以后,谈及往事,她总是深深感激慧心的赵老师。一个教学有方的老师,让学生相信奇迹会诞生,也一定会照亮一个个精彩的人生。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第5篇
河流流域的水文特征差异
如长江流域,《七律?长征》 “金沙水拍云崖暖……”、《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且不说红军长征途中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和诗人在六十三岁时横渡长江向下游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时的豪迈,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舒展,开阔心境。从水文的角度分析"云崖暖"三字,足见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也正是因为“横渡”和“极目”,让人可以想象诗人在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过程中触发出的创作灵感和胸中的宏伟蓝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并在发挥着巨大的航运、防洪、旅游等经济效益。假如诗人能见到这壮观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再如,早春时节,南方地区经过一个冬天的蕴育,已初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山之朗润,水之清秀的"春色满园关不住"的迤逦风光;而北方还不缺为"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冰雕玉砌的粉妆世界。说明南北地域的热量差异导致不同流域在同一季节水文特征的差异。
在降水和气温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貌特征的区域差异的表现
如:《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是说南岭以南及云贵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风化侵蚀作用强烈,显得支离破碎;《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借助北方山体的巍峨挺拔和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直抒胸臆;以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也同样说了地处内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七言绝句《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清草池塘处处蛙”、《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等,反映东部季风气候区江南水乡雨中美景的地貌特征。 在气候、水文、土壤、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植被也存在水平和垂直地域的差异
由于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从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减少,景观上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地域差异特征,从而总结不同地带性经济活动和由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点出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明确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切实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反映了岭南地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唐朝诗人岑参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反映西部内陆地区黄沙漫天的荒漠景观。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与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带性,正是由于这种地带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及植被的垂直分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