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主要内容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
在考试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好多同学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却无从下口,导致出错率过高。诚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但在短时间之内也有规律可循。
《端午的鸭蛋》原文
汪曾祺
①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 油亦走散。”
③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④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节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端午的鸭蛋》阅读题
11.概括文章第一节叙述了家乡端午的哪些风俗?并从结构上谈谈本节的作用。(4分)
12.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引用的文章有何用意?(4分)
13.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看似*淡,实则醇厚。简要赏析文中划线语句。(6分)
(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3分)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了。(3分)
14.《端午的鸭蛋》看似内容单一,实则蕴含多种情感内容,请联系全文探究。(6分)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
11、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作用:生动活泼的叙述,为下文重点描述端午节与鸭蛋有关的场景做铺垫或蓄势。(风俗3分;作用1分)
12、原因:袁枚的文章客观真实地写出了高邮鸭蛋的优点(2分),
用意:从侧面印证家乡鸭蛋的名气之广,反映作者非常喜欢家乡的鸭蛋。(2分)
13、(1)对比,比喻。生动突显了家乡咸鸭蛋的滑润,可口。暗含自豪之情。(写文白夹杂也对)(3分)
(2)“吱”,拟声词,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的动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每句1分)
14、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之情、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对故乡民俗民风的赞美之情、对质朴自然生活的眷念。(每点2分,三点即可。)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扩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扩展1)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以及答案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以及答案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者,*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夫。”下面小编给家带来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阅读以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家。
端午的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C*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4.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 ,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2分)
15.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6.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4分)
17.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文中画线A、B、C三句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任选一处并简要赏析。(3分)
18.材料链接
材料一: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材料二:端午包粽子,中秋观圆月,重阳赏菊花……在*古老绵长的文化书卷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怀。但与此同时,外来的文化和风俗在华夏地上席卷**。雍容的**情人节——巧克力和玫瑰的魅力让人们忘却了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故事;狂欢的圣诞节——圣诞树和震撼的音乐让人们丢弃了火红的灯笼……
(1)阅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2分)
(2)请你就如何保护传统节日提出两点建议。(2分)
参***:
14.名声 质细而油多的特点。(2分)
评分说明:只要答到关键词“名声”、“特点”即可得2分。
15.“吱”,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16.赞美,自豪(1分)
举例说明:(3分)
示例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示例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表达作者赞美、自豪之情。
示例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觉得很亲切”,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示例④:“****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17.示例①:我选A处
示例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一句一断,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淡而有味。
示例②:我选B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示例③:我选C处
“一般是敲破空头”句中的“空头”是方言词,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作者“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评分说明:所选例句和语言特点相符,并能作赏析,即可得分
18.(1)略(2分)
(2)答案示例:
①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②加宣传力度
③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
④学校加对传统节日等知识的教育力度(每点1分,共2分)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扩展2)
——端午的鸭蛋阅读参***
端午的鸭蛋阅读参***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小编帮大家整理了该文的阅读答案,方便大家对文章有进一步的了解。
《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端午的鸭蛋》课后练习答案
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本题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二、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除课文研讨部分所举例子外,以下各例也很有特色:
1.“*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三、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的风格。你看呢?
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其实,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扩展3)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阅读答案及解析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阅读答案及解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阅读答案及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
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
老吕只是很*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描写的是安乐林,在文章开始前插入这段风景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给全文也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
B.在《安乐居》这个小说里有太多的美好温情,弥散着生活的温情。汪曾祺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
C.安乐居的老酒客喝酒都有一个度,喝得自在舒心。小说人物去中心化,通过人物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物形象的塑造。
D.这篇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记录民俗风情,叙写市井人生,作者淡化矛盾淡化情节,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8.小说以“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结尾,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9.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对于语言魅力,他是着力追求的。请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6分)
答案:
7.答案:A。
解析:A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错误,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都是安乐居酒馆。“遛鸟”属于社会环境环境描写。
8.答案:
(1)首尾照应。结尾“安乐居的消失”和开头照应,结构紧凑。
(2)揭示主题。安乐居在第一段出现,在最后一段消失,这种淡淡的失落和前文淡淡的悠然的乐在其中的感觉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安乐居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
(3)感伤式结尾。安乐居没有了,这样的令人伤感的结尾,令人回味,促人思考。
(4)叙述语言*静克制,蕴含着淡淡的感伤。叙述者*淡的笔调,更加剧了传统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句(段)的作用分析。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写作技巧。能力层级为探究F。关键句段的作用可以从情节结构、形象塑造、主旨表达、语言特色和审美效果等方面回答,本文的人物是群像,所以主要从情节结构、主旨表达、语言特色、阅读效果等方面作答。
评分标准:答出3点并分析即可。每点2分,共6分。
9.答案:
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老吕的话“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缓缓地,和他的性格一致。
⑵口语化,京味浓,贴近生活。“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京味口语的运用很地道。
⑶语言幽默风趣。如“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再如提到画家的画,作者写道“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⑷语言简洁*淡自然素朴雅致。多用短句,不加修饰,自然朴素而有韵味。
评分标准:答出3点并举例分析即可。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文学类作品的语言考查可以从三个方面人物语言、文本叙述语言(以上两者属于局部)和语言风格(整体)作答。
内容拓展:汪曾祺《安乐居》中的文化意蕴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这句话中存在着两个空间地点,一个是安乐居,一个是安乐林。空间感知中包括三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很显然这句话中体现的是视觉,看到的东西。这两个空间又有着对立的关系,小饭馆是封闭起来的空间。可看作是内部的空间,它可以是一个幽闭之所,而安乐林是一片小林子,是敞开的,开放的。可以看作一种外部的空间,象征**,它们作为空间都是静态空间,是一个行动的地点,之后事件就在这空间内发生。这两个空间是挨着的,是相邻的。那么,是谁在看呢,应该是一种视觉行为。叙述人处于回顾中的“看”,一开始就进入回忆,而且在回顾中首先想到的是整体的空间结构,表现出了整体性,安乐林似乎与安乐居合成为一个整体。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那么小饭馆为何会挨着一片树林呢,可见这个小饭馆并不挨着市中心,不处在繁华地带,而可能在郊区,比较偏僻的地方,在这偏僻的地方有小饭馆,带有悠闲之意,小林子本身就带有远离城市的喧嚣、嘈杂,而在这里能够体会到些许宁静、舒心的感觉,似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过着世外桃源、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这种回忆是过去一个视觉行为。但是作为一个行为,却又置于回忆的现在,将主要的空间地点放在首句提出,那么之后的回忆中的前后连置的故事或者成分就可以进入,可以直接言说,回忆本来应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点,但在首句中并没有提到时间,时间属于缺失状态,空间的提出表明了之后的事件发生的地点,并且与题目有所照应,开头点题。用安乐居来命名,似乎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作者采用的是讲述的方式,在第一句中,采用的是非艺术的讲述,而不是显示,安乐的`意思应是舒心,悠闲,舒适的意思,可以形容生活状态,也可形容人的心情、心境,在这里连续重复了两个安乐,加强了这种世外桃源的效果,使读者受到很强的冲击效果。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这又与消费文化联系起来,之后具体写到了这些消费符码。这与现在,后现代或物质时代,所有一切都商品化,有很强烈的对比,日常生活的意义已在于其消费性和个体欲望的满足性,在现代社会,对商品物质方面的需求,已不是人们消费的目的和动机了。在消费**盛行的今天,社会价值判断的标准从实体转为符号,而人们也开始了符号性的消费,于此相比,反衬出了安乐居的闲适、恬淡的生活,人们没有追求太多精神上的消费,没有涉及复杂的社会人生。
“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颗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察植物了。”丁香,花色淡雅、芳香,与杨树搭配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带有乡土感、风俗画的感觉,有树有花颜色丰富,也算是个小公园了。这句的写法与鲁迅的《秋夜》第一句很相似,“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表达出来的较多的是忧郁的寂寞的感情,而本文作者表达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悠游闲适的生活,生活的乐趣融入其中,而且在这里也用到了颜色的修饰,增强了色彩感。后面写的是人物行为活动,他们在安乐林中挂鸟,来这里聊天,这么小的一个林子成了他们悠闲谈天的地方,突出了这里的意境美,从植物到动物,这段描写的是自然中的事物,更加显示出了世外桃源的感觉,这块地方不需要太大,人们很容易满足,现在随着物质商品化,经济市场化,像这样一块宝地已不再存在了,作者在写的时候,可能也含着淡淡的忧郁,文章要写的是安乐居,但在开头描写的是安乐林,在文章开始前插入一段风景描写,作为背景来阐释,给全文也奠定了一个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
叙述者是喜爱安乐林的,而这样一个小林子,却有那么大的名声。引导着周围的环境,可见它确实有一定的历史,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在人们心目中也是很重要的。也许这一片简单的小林子并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环境或一个场所。它更多的是带有象征符码的意义,象征着人们精神的家园,精神的栖息地。而林子的小与名声的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它小,但是人们却是离不开它。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叙述者的回忆已经结束,回到了当下,充满无限的感伤。其实在文本后半部分那三个闯入者的到来就已经预示着商品文化的侵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碰撞。“房子翻盖过了。”这表示着对传统文化传统气息的一种解构,传统文明面临着解体。贸易中心**着商品的物质文化,后现代终于取代了传统,商品文化占据了一切,人们悠然闲适的栖身之地没有了,这也意味着过去那种**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也结束了,这是何等的凄凉悲痛,叙述者却通过*淡的笔调将其*静的描述出来,更加剧了悲凉之感,安乐居已经没有了,而安乐林却没有提到。那么安乐林会发生变化吗,这里是一个缺失,让人们去想象、猜测,也是留给我们一片净土,让我们去思考对精神家园的安置。在第一段提到安乐居出现,在最后一段安乐居消失,首尾呼应。再看题目安乐居,隐含着对消失自身的思考,安乐居或许只是一个向往,一个精神家园,使心灵得到安宁、**,而如今安乐居不在了,喧嚣的一切都充斥着生活,现在生活或许满足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但心灵再难回到悠然的生活中去,也许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吧。安乐居不只是真实的安乐居,同时也是每个人心灵的安乐居,精神的栖息地。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扩展4)
——汪曾祺随遇而安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中的好段加感受1、有故事像自己,有人说着自己像说故事。
—曾祺《我们都是世间女》2、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汪曾祺 《冬天》3、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汪曾祺《文与画》4、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
惟悠闲才能精细。
不要着急。
——汪曾祺《岁朝清供》5、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五味》6、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常。
——汪曾祺《一辈古人》7、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
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
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汪曾祺《跑警报》8、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
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汪曾祺 《大淖记事》9、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徙》10、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事。
——汪曾祺《邂逅》11、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汪曾祺 《蒲桥集》12、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
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 汪曾祺《岁朝清供》13、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汪曾祺 《人间草木》14、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
更有一般堪笑处,六*方米作郇厨。
——汪曾祺《老味道》15、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
——汪曾祺《文与画》16、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汪曾祺《四方食事》17、四处走走,你会热爱这个世界。
——汪曾祺《随遇而安》18、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汪曾祺《老味道》19、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
——汪曾祺《复仇》20、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
——汪曾祺《豆汁儿》21、心闲如静水, 无事亦匆匆。
——汪曾祺《**家书》22、我喜欢你,我来了。
我开始觉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欢你了,我就得走了。
——汪曾祺《双灯》23、人生几何,恋爱三角。
——汪曾祺《跑警报》24、世界是喧闹的。
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汪曾祺《找点乐子》25、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汪曾祺《慢煮生活》26、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汪曾祺《咸菜茨菰汤》27、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
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
——汪曾祺《钓人的孩子》28、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29、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30、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
——汪曾祺《水蛇腰》
【人间美食照吃不误——读汪曾祺《四方食事:饮食篇》有感】 汪曾祺老先生是出了名的美食家,既爱吃美食又擅长烹饪,他还把与“吃”有关的文章集成册,其中一本就是《四方食事》。
汪老见识广博,涉猎广泛,常能从食物里悟出更深层次的东西。
记得有一篇文章写“咸菜和文化”,他先是用一则猴子腌咸菜的**证明了咸菜在**极为常见,各地都有。
然后又如数家珍地说到了**各地的咸菜,**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曲靖的韭菜花、四川的榨菜、延边的腌蕨菜、福建的黄萝卜……读至此处,读者如我,恐怕都要忍不住想吃了。
经汪老这么一写,咸菜不仅好吃,也变得生动了。
可是汪老意不止于此,他继续研究起了咸菜的起源,甚至举出了《说文解字》里的“酢”菜,从字形上考证出“酢菜”不是咸菜。
接着他又回忆了家乡尼姑庵的腌咸菜,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扩展5)
——汪曾祺初中课文
汪曾祺初中课文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者,*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汪曾祺初中课文。欢迎阅读!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扩展6)
——汪曾祺吃的文章
汪曾祺吃的文章
饮、食是人的本能需要,是生存的需要,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生活的情趣。汪曾祺曾说他*生三大乐事: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下面就是小编收集他的几篇吃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扩展7)
——咏柳曾巩古诗阅读答案
咏柳曾巩古诗阅读答案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柳曾巩古诗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为非作歹,总有一天**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之黑暗。
咏柳曾巩古诗阅读答案
1、比喻、拟人
2、喜悦、赞赏 贬斥、嘲讽
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
5、 D(贺诗没有颂扬唐**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6) 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首诗的作者喜悦、赞赏柳;第二首诗的作者贬斥、嘲讽柳。
(7)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端午的鸭蛋》阅读答案汪曾祺(扩展8)
——两个鸡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两个鸡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两个鸡蛋》就柱子包里的两个鸡蛋展开描写,突出表现了深深而又无声的父爱。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两个鸡蛋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两个鸡蛋》阅读材料
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了。
“让他多睡一会儿吧,爹太累。”
母亲便不再说什么,
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已深深地陷了下去;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
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呀。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滚下脸庞。
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
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了出去。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觅食。柱子就驻足四望。
不远处贫瘠的土地上是绿色的庄稼,在太阳的照耀下泛出青黄的光。四周黛青色的大山连绵不断,像一条锈得发黑的铁链,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牢牢地锁住。
柱子突然想起父亲的话: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太阳大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来的书落到家里。
打开包袱,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没错。咦?
手触到两个圆圆的东西,掏出来,是两个鸡蛋。
柱子纳闷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全给煮了,怎么又冒出两个,怎么回事?
走进里屋,父亲依然打着微鼾,而床头的鸡蛋不见了。
我记得好像已经拿出来了呀?难道……难道我记错了?
柱子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已使他患**神经衰弱症,这点他是知道的。
于是,他又把那两个鸡蛋放在父亲床头,然后立在那儿想,还是有点不大明白。
脚步声由远而近,柱子连忙跑出去,果然是母亲,满头是汗。
又数了一下,母亲把那几张皱巴巴的票子递给柱子。
“好好读,别惹事。”
“嗯。”柱子擦去了泛滥而下的泪水,回屋拿包袱。
二十多里的山路,柱子走惯了。天没黑透,就到学校了。
打开包袱拿书,柱子触电一般呆住了,里面赫然躺着两个鸡蛋!
当天晚上,柱子跑到校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天亮的时候,他又异常*静地翻开了书页。(选自《小小说选刊》2002年第3期)
《两个鸡蛋》阅读题题目
1.第一段中写到“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从全文来看,父亲是不是真的“睡着了”?(1分)为什么?(4分)
2.文中有一个段落对父亲进行了详细的肖像描写,请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3.文中有一个段落是关于柱子家乡的.环境描写,请问: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4.文中有三次写到柱子流泪,请分别说出柱子流泪的原因。(4分)
5.柱子为什么在“天亮的时候”,“又异常*静地翻开了书页”?(4分)
《两个鸡蛋》阅读题答案
1.答案:(1)不是。(2)一.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不可能在孩子要返校时睡着了。如果父亲是真的睡着了,就不可能两次把鸡蛋装进包袱。
2.答案:表现父亲年老、劳累、体弱,更需要照顾和营养,为下文柱子的流泪设下铺垫。
3.答案:一是说明柱子家乡的贫穷及其原因;二是说明父亲要柱子走出大山的原因。
4.答案:第一次,因老弱的父亲顽强地支撑家庭而心痛和感动;第二次,因贫穷的母亲一次次为自己借钱而心痛和感动;第三次,因父亲那种深深的无声的爱而心痛和感动。
5.答案:因为柱子知道,只有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才是报答父亲,才能报答父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