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翻译赏析
?? [译文]?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 [出自]?? 北宋 柳永????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雨霖铃:唐教坊曲名。宋人借旧曲倚新声,始见于柳永《乐章集》。
②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
③凝噎(yē):欲哭无声,喉中气塞。
④暮霭:晚间云气。
⑤那堪:兼之也。更那堪,即更兼之,更加上。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⑦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沉沉:通“沉沉” 深厚的样子。
⑩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⑾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⑿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⒀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译文2:
十里长亭,暮雨刚住。对饮于饯别席上,本来没有好情绪。耳边又听到凄切的蝉声,更增添愁丝缕缕。正在依依留恋,开船的呼唤又无情地催促。我二人紧握着手,眼中噙着泪水,相顾抽泣,竟说不出话语!离去!离去!那烟波浩渺的广阔的江南水乡,我将在那里飘泊流寓。
自古多情之人,就感伤离别之苦。又何况在萧索冷清的秋天分手,更让人伤心。今夜告别京华,酒醒时将置身何处?想必船已靠岸,天边还挂着残月,清冽的晨风吹拂着柳树。今后年复一年,纵有美景良辰,也同虚度。即便有千种柔情蜜意,又能对谁倾诉?
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此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留恋、惆怅、茫然,齐涌心头……
为何又是一个多愁之秋?急雨悄然而止,凄切的蝉声依然不知疲倦地嘶咬着离人的心。抬头望望长天,蔚蓝而清新;俯身看看大地,湿润而美丽。如此的良辰美景,却必须演绎一曲恋人伤别的悲歌。
这个黄昏,晚风、长亭、寒蝉,无不流露着悲凉。
京郊设帐饯别,但此刻,饮酒又怎会有好心情?只不过借酒浇愁罢了。恋人就在眼前,即将长远地离开她。船家又在催促登舟。两人双手紧拉,泪眼相向,欲言却又无语,哽咽,哽咽……此别,可是要远至千里之外、暮霭沉沉的千里江南呀!
我的心开始茫然,就如这江上迷雾般,看不明远处是风*浪静,还是波涛汹涌!还是饮了这杯别离的苦酒,让我为你歌一曲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也许,自古以来,离别时才是最让人伤心的,而多情者更其悲伤。可是,最令人痛苦的怕是离别于这冷落清秋时节,让“悲伤”雪上加霜。
我已经不敢想象别后的明天。
残夜,酒醒,举头望天,星儿无奈地眨着眼睛,它们厌倦了。亮不住地打着呵欠,它困倦了。斯人已去,寂静而安详,没有车马的喧闹,没有歌吹的浮华,只有我这一叶孤舟停靠在杨柳岸,面对着凄凉的晓风,凄清的残月……
是难过?是悲伤?是无奈?是感伤?这一别,不知何日是归期。即使有千种良辰美景也是虚设,斯人不在,此心不在,又怎独赏?万般情怀,与谁倾吐?在身边的,只是扶风弱柳,只是伤心残月!
再饮一杯,即使饮已无绪。再歌一曲,即使泣不成声。
人生本来就是一次孤舟之旅,多少次的冷落清秋节,我必须出发。下一站依靠哪里,我不知道。今晚,我唯一能说的是:祝福你,祝福你,我的爱人!你问我,明天我身处何处?漫漫天涯,千里之外,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翻译赏析扩展阅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翻译赏析(扩展1)
——柳永雨霖铃译文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译文及赏析
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雨霖铃译文及赏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雨霖铃译文及赏析 篇1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柳永雨霖铃译文及赏析 篇2
雨霖铃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促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全词情调缠绵,低沉伤感,令人叹惜。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恋人惜别,令人叹惋。
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的沉沉烟波,忧郁迷茫。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承接上文。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闷酒易醉。设想一下,当词人酒后初醒,伊人不在,唯见栽满杨柳的河岸,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肝肠寸断。杨柳是古代最能**惜别之物,故汴水*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此番别后,纵然身处良辰好景,有谁可以共赏,心中千般情意,又有谁可以诉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翻译赏析(扩展2)
——柳永《雨霖铃》翻译
柳永《雨霖铃》翻译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雨霖铃》注释:
1、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调见《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2、凄切:凄凉急促。
3、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4、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无绪:没有情绪。
5、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6、凝噎(yē):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7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8、“暮霭”句: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暮霭(ǎi):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9、今宵:今夜。
10、经年:年复一年。
11、良辰好景:一作“良辰美景”。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12、更:一作“待”。
《雨霖铃》后世影响:
这首词影响很大,是宋元时期广泛流传的“宋金十大曲”之一。宋元笔记里记载了有关这首词的种种传说。金元杂剧、散曲引用词中句子或运用其语意的非常多。董西厢“长亭送别”一段,写张生、莺莺在清秋季节里离别,以及张生别后酒醒梦回时的凄凉情景,艺术构思上可以看出这首词对它的影响。
《雨霖铃》创作背景: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柳永词风:
柳永开始大量作长调,作品多慢词,以长调的形式和手法为主,使北宋词至此而一变,由**时期进入慢词时期。柳永精于音律,词调多自创,作品音律谐婉,词意妥贴,宜于歌唱。
柳词风格婉约,细致含蓄,缠绵悱恻,表现深刻,情感真挚,意境秀丽,情景交融。柳词长于铺叙,曲尽形容,善于白描,多用口语,语言通俗显浅,普遍使用方言俗语。
题材内容上,柳永开拓和扩阔词的内容,铺叙城市风物,触及城市生活较广的一面,写妓的不幸而寄予同情,沉溺都市繁荣生活的男女心理及男女之情,柳永也写羁旅愁思,离情别绪,山川胜景以及怀古喟叹。
柳词可分俚、雅两派。苏轼称“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8]秦观深受其影响,苏轼为此还批评秦观“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观答以“某虽不学,亦不如是。”东坡指出:“‘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张先讥诮他的'早行词“语意颠倒”。
《雨霖铃》赏析:
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作,柳永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后人评价:
1、屯田(柳永官屯田员外郎,故称)北宋专家,其高浑处不减*,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做挥绰之声”——**火卓
2、“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胡寅
3、“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
4、“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久成。”——李清照
5、“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有感。呜呼,太*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黄裳
6、“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气象,形容曲尽。"——陈振孙
7、“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不减唐人高处”。——苏轼
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翻译赏析(扩展3)
——雨霖铃柳永赏析
雨霖铃柳永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的**作。此词以景寄情,抒发了作者失意之感,描绘了一幅凄美的长亭离别图,诠释了世间的离别之苦。给大家分享雨霖铃柳永赏析,欢迎借鉴!
雨霖铃柳永赏析 篇1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雨霖铃柳永赏析 篇2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柳永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柳永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柳永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柳永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柳永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柳永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雨霖铃柳永赏析 篇3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词人,柳永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柳永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读者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像在为柳永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柳永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近一千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柳永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柳永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柳永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柳永在**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柳永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柳永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柳永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柳永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雨霖铃柳永赏析 篇4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①寒蝉:蝉在地下生活5年,在地上生活只有秋天里的短短的十几天,十几天后就要死去。更何况这是一只“寒”“蝉”,是一只秋后的蝉,它活不了多久了,一场秋雨过后,蝉就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可以说这是生命最后的绝响,因此蝉在古典诗词里就成了忧愁悲苦的代名词。诗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此,“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情感基调。
②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雨霖铃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
③骤雨:一阵秋雨一层凉,秋雨过后,更见悲凉。长亭送别,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从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的情调,烘托出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水也。水是古典诗词中象征愁苦的常见意象。
有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选取了千里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楚天这三个有**性的意象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因此,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杨柳”的意象。杨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诗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②“晓风”的意象。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是凄凉的感觉。另外,诗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
③“残月”的意象。“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这一“残”字,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④“酒“的意象。“酒”是*的传统文化,饮酒是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酩酊大醉之后,把一切苦恼抛之于脑后,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经不在酒了。可是酒醒之后呢?“酒醒”即“愁醒”,曾经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无以排解。与情人分别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愁也复醒了,因而“更愁”了。
雨霖铃是写江湖流落的**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雨霖铃柳永赏析 篇5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暮霭沈沈(沉沉)
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赏析】
这首词是柳永的**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
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
“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
“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
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翻译赏析(扩展4)
——望海潮柳永赏析翻译
望海潮柳永赏析翻译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翻译赏析(扩展5)
——柳永《望海潮》翻译及赏析
柳永《望海潮》翻译及赏析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望海潮》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望海潮》北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
⑴行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
⑵三吴—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和东部一带。这里古代是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都曾经属于吴国。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
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宋时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
⑷烟柳—雾气罩着的柳树。这句写美丽的景色。
⑸风帘—挡风的帘子。幕—帐幕。这句写富贵人家的陈设。
⑹参差(cēn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形容房屋的外形)。
⑺云树—树木茂密如云。
⑻怒涛—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有特大的潮汛。这句说;又急又高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⑼天堑(欠qiàn)—险要的江河。这里指的是钱塘江。涯(牙yá)—边际。
⑽玑(机jī)—珠子。这句说: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尽是珍珠宝货。
⑾绮(起qǐ)—彩色的丝绸。这句说—大户人家穿的都是绫罗绸缎。
⑿竞豪奢—比赛豪华,赌阔气。
⒀重(虫chóng)湖—西湖分里湖和外湖两区。叠巘(演yǎn)—层层叠叠的山峰。
⒁三秋—阴历九月。桂子—桂花
⒂。羌(枪qiāng)管—笛子。相传笛子是羌(我国古代西北方的一个民族)地出产的。弄—吹奏。这句说景色晴和的时候处处演奏着音乐。
⒃泛—漂浮。这句说: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
⒄。嬉嬉—游玩得很快乐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姑娘。
⒅千骑(计jì)—大批的马队。高牙—大官僚的仪仗旗帜。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这句写大官僚游湖时前呼后拥的排场。
⒆吟赏烟霞。这句说:一面欣赏自然美景,一面做诗。
⒇异日图将好景。这句说:日后把这番美景画出来。
(21)风池—凤凰池,古代**衙门所在地,这里借指朝廷。
译文1: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译文2:
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三吴的都会,钱塘(特指杭州)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楼阁、房屋高低不齐,约有十万人家。茂密如云的林木环绕着沙堤,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钱塘江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远近重叠的山峰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采菱的歌曲在夜间想起,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美丽的自然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
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陈置钱塘郡,隋*陈,废郡置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力能镇纸。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乃一篇之主脑。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风光旖旎,用笔妍蒨。“参差十万人家”一句,以力挽千钧之势,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蕃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又推开一层,由市内说到郊外。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丽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南史·孔范传》中写过:“长江天堑,古来限隔……”极言长江形势之险要,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亦十分妥帖。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早在唐代,李白就在《横江词》中写过:“浙*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宋初潘阆在《酒泉子》中也说:“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写杭州,钱塘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州声色之盛。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反映了市民(这里主要指富室)穷奢极侈的生活。
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西湖经唐代白居易的治理、五代吴越王的营建,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巘,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杭州的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杨万里《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柳永这里则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说得虽有些夸张,但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歆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晴”,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可以看作对上文的补充,也就是说吹羌笛者是钓叟——渔翁,唱菱歌者为莲娃──采莲姑娘。“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情,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
下阕后半段总结前文,归美郡守。相传“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见《鹤林玉露》卷十三)。《宋史·孙何传》谓真宗咸*中(约公元1000年),孙何徙两浙转运使,至景德初(1004)代还。“何乐名都,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孙何礼贤下士,爱好词艺,故柳永作《望海潮》以赠。为了博得孙何的称扬和延誉,他不得不在最后唱一点颂歌。然而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音,啸傲于山水之间。结尾二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孙何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然“归去凤池”,实含入朝**之意,则“好景”除湖山胜概、廛市繁华外,并当寓指其守杭良好政绩。以此语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擢登相位,可谓善颂善祷。
这首词不但画面美,音律也很美,在柳永词中别具神韵。《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当是柳永所创的新声。观其内容与声情,确似将钱塘观潮的感受谱入律吕。如果说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合于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檀板浅斟低唱的话;那么这首词不达意中的“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则非关西大汉弹起铜琵琶、敲起铁绰板引吭高歌不可。世人论宋词,说起豪放派作品,多推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即使上溯,也只及于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殊不知柳永此词早于范作十多年,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在于西湖,西湖之美在于其景,更在于其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山山水水着实清丽可嘉;可是这里却有比画一样的西湖还美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佳句,无华的字宇间透露着别样的华丽。“三秋”说明了桂花开的时间比较长,非常的清香扑鼻,长久不散;“十里”是说这一带的湖中大量种植着荷花,待到花开时就应了那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这一句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象,有湖、山、秋月、桂花、荷花。细致的描述了这里的自然环境。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叠巘”,重叠的山峰。“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面云山一面城,西湖与杭州如同大海孕育出来的孪生姐妹,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可以说,是水的柔媚造就了耐人寻味的西湖,而美若天堂的西湖则滋润着杭州文明。从元代马可波罗推崇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到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从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到岳飞的《满江红》,西湖之美孕育出来的层出不穷的才子佳人,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享誉民间。
创作背景:
吴熊和《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考证此词为柳永在杭州赠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孙沔作。孙沔向误作孙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一引杨湜《古今词话》: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翻译赏析(扩展6)
——柳永的词《竹马子》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的词《竹马子》注释翻译及赏析
《竹马子》也是柳永自创。整首词的意境清雅,其中既抒发了词人个人的离愁别恨,也对封建文人命运进行了凭吊,整体基调沉郁而又深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柳永的词《竹马子》注释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竹马子①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②,雄风拂槛③,微收烦暑④。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⑤。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⑥,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注释]
①竹马子:柳永创调,见《乐章集》。又名《竹马儿》。竹马:儿童游戏,折竹子骑来当马。
②雌霓:虹双出,色鲜艳者为雄,色暗淡者为雌,雄曰虹,雌曰霓。
③雄风:雄骏之风,此雌风相对而言。
④烦暑:别本作“残暑”。
⑤素商:秋天。
⑥霁霭:晴烟。
【译文】
登上孤零零的荒凉土垒,站在高亭上举目远望,见到的是烟雾弥漫的幽静沙洲。雨过天晴,暗霓挂雨升起,阵阵秋风劲吹门槛,酷暑燥热略微收敛。才渐渐感到时节已是清秋,晚蝉声声聒噪,似乎也是在告知金秋已来到。观赏眼前秋景回想昔日欢爱之人,可怜她远在那烟云迷蒙的京都。
面对此景勾起我对往昔的回忆,但如今只能频添许多新愁,想和故友再聚已很难如愿做到。站在高处终日凝望,我默默无语黯然魂销。看远方雨晴后烟雾朦胧,几只晚鸦乱飞,暮色苍茫江城萧索。听南楼画角声声,又把夕阳送走。
【评点】
《竹马子》也是柳永自创。整首词的意境清雅,其中既抒发了词人个人的离愁别恨,也对封建文人命运进行了凭吊,整体基调沉郁而又深远。
这首词是词人在漫游江南时所作,首先抒发了个人的离愁别恨。全篇多景语,描绘出一幅雄浑苍凉的景象。同时,词人又寓情于景,含蓄不尽,余味无穷。上片写途中登荒凉孤垒所见风雨初停的寒冷暮色,览景追怀,感慨**迢递、**失意、旧欢一去不返。“登孤垒”、“临烟渚”,不免使人产生一种苍凉凄清之感。“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句中,“雌霓”和“雄风”二词用得极妙。“雌霓”是一种色泽偏暗的虹,而“雄风”是一种清凉劲健的风,二者用于此处,既准确表现出了夏秋之交雨后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又显得相当雅致和考究。此时词人静临烟渚,站在孤垒上,倚靠危亭远望,深切地感受着这种时序的变换。“孤垒”、“烟渚”、“雌霓”、“雄风”,正是这一组独特的意象,营造出了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渐觉”二字稍稍一顿,引出“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从而进一步明确点出了当时的时序为深秋。至此,词人通过孤垒、危亭等意象与酷暑新凉交替之际的雌霓、雄风等特有景象相结合,借着点名时序,抒写了壮士悲秋之感慨。接着,词人的情绪又慢慢地由悲秋向伤离别的方向发展,于是开始“览景想前欢”了。其中的“前欢”,当是词人曾在**汴京时来往比较密切的一位**。然而“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现在远离汴京,难以重返,那些往事也都如过眼云烟一样逝去了。这一句是过渡句,使整首词从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写“想前欢”之事。不过,本词中的“想前欢”并不像别的词中类似之处写得那样具体形象,而仅仅写出了现在回想过往事情时的痛苦之情。“新愁易积,故人难聚”,把词人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更深了。旧情本来就难忘,而离别又凭空增添了更多新愁;别后难以相聚,又使得愁上加愁,旧愁新愁层层堆积,无法排遣。“易”和“难”在本句中既是通常意义上的对比关系,更是一种因果关系。由于无法排遣离愁,词人只能“尽日凝伫”,“销魂无语”,而词人对故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这两个动作,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极目”以后五句,词人提到了霁霭、暝鸦、画角、残阳等意象,这些意象个个都能给人一种萧索凄凉之感,从而有力地衬托出内心的愁闷和悲苦。尤其是“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二句,很自然地把自己一人的羁旅之愁拓展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下片把不见故人的孤独愁怀抒写得哀婉而真挚,与上片呼应,同时又以江城凄迷萧索暮色作结,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这首词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艺术造诣极高。上片通过时序的变化,写出了特定环境中的景色,从而把全词的抒情基调摆在了读者面前。其中,前九句都是写景,后三句是写情;前九句是实写,后三句是虚写。下片则是前五句抒情,后五句写景;前五句是虚写,后五句是实写。通篇这种情与景交错的布局,使得这首词从整体结构上看起来变化有致,灵活顺畅,丝毫不呆板。同时,这样的布局也有利于状写词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过程。全词结构严谨,流畅自如,堪称长调慢词中的'佳作。
[赏析]
这也是词人晚年羁旅行役之作。通过登临感怀,抒发孤独忧伤的愁绪,寄托一种美人迟暮、前途无望的感慨。上阕写初秋雨后凄凉,残蝉噪晚,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不由地追忆以前在京城的欢乐。下阕感叹自己愁怀难遣,朋友难聚,又正值秋晚,暮鸦飞鸣,残阳西落,江城萧索更令人感伤。此作写景抒情,措辞雅丽,善用典故,表现出词人高雅的文化修养和善于借景言情的深厚功力。
柳永人物生*
早年经历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
淳化**(990年),柳宜入汴京**,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
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
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柳永读到《眉峰碧》,甚爱此词,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
咸*四年(1001年),柳永尝试为词,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颂家乡风景武夷山,有“飘飘凌云之意”。
流寓江淮
咸*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参加礼部考试,由钱塘入杭州,因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滞留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咸*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甚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此词一出,即广为传诵,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时。
景德**(1004年)秋,孙何还京太常礼院,柳永做《玉蝴蝶·渐觉芳郊明媚》,追忆陪孙何游乐情事。
景德年间(1004—1007年),柳永离开杭州,沿汴河到苏州,作《双声子·晚天萧索》;不久入扬州,作《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追忆旧游,度过了青年时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科举之路
大中祥符**(1008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今开封)。时北宋承*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柳永凌云辞赋,将**的“承*气象,形容曲尽”。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不久之后,柳永作词《如鱼水·帝里疏散》,对此次应试的不利,柳永已不再介怀,对试举仍抱希望。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同时,与相好歌女虫娘关系出现裂痕,柳永作词《征部乐·雅欢幽会》,抒发失意兼失恋的苦闷情绪。
天禧二年(1018年),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柳永第三次落榜。
浪迹天涯
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情人(或为虫娘)离别,作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词名日隆。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惫,柳永作《轮台子·一枕清宵好梦》,追忆“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感叹“芳年壮岁,离多欢少”。
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师,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
明道年间(1032—1033年),柳永漫游渭南,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不久,至成都,时田况知益州,锦里风流、蚕市繁华,柳永作词以赠。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长江向东,过湖南、抵鄂州。
释褐为官
景祐**(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经苏州,时范仲淹知苏州,柳永遂前往拜谒,并作词进献。九月,睦州知州吕蔚爱慕柳永才华,向朝廷举荐,因“未有善状”受阻。
景祐四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
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作《煮海歌》,对盐工的艰苦劳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转官辞世
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转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皇祐**(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